1、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弧形 卧波 合拢 暴涨
B.和谐 碑文 冲毁 推崇
C.胜景 序幕 残陨 雄跨
D.要道 侵略 倾听 拱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会达到目的的。
B. 两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决,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C. 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震耳欲聋,催人猛醒。
D. 这本书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吹嘘/虚心 障碍/重岩叠嶂 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B.要塞/堵塞 瞭望/眼花缭乱 和颜悦色/随声附和
C.畸形/奇数 炽热/炙手可热 悄无声息/悄然而至
D.屏息/屏风 啜泣/不辍劳作 水流湍急/瑞雪丰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黄土高原上气势磅礴的腰鼓,它能如此鲜明地使你感受到生命的活跃、强盛和存在。
B.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
C.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D.回望灯火光中的戏台和吹到耳边来的横笛,在皎洁的月光下缥缈得像一座满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
5、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②,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
(注释)①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②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③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首联写出“蚕丛路”____________的特点。
【2】颔联中“起”和“生”用得十分传神,请赏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3】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什么情感?
6、请将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补充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其中 _________与__________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将文明推向灿烂的“使者”——水稻
①当今年的夏风送来缕缕稻香,我们已无法再见那个禾下乘凉的老人——隆平,心中不免泛起伤感,对“稻”产生别样的情愫。如果说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麦田,那么水稻便是将文明推向于灿烂的使者。自入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从此,它便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以其坚韧的性格,花开四枝,叶落纷飞,行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②稻,在中国的历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久远。商代为“徐①”,周代为“稻”,意为“以抛种的方法栽培的谷物”,这也是稻区别于其他四谷的特点。当然,它还喜水而生。汉代《史记·夏本纪》中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宋代《尔雅翼》言:“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作为人类賴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之一,稻的繁衍可谓持续而辉煌。同时期的《禾谱》对其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专业记载。明代的《稻品》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以致现在水稻品种达3万多。
③稻,让“蛮荒之地”变成粮食主要供应地。稻离不开水,就像鱼离不开河一样。江南水乡,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兼有渗透性,让稻子一年多熟,于是便有了鱼米之乡。虽然历史上,南方被认为蛮荒之地,可是稻的伟大,却让南方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唐代韩愈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足可见稻之地位。明朝末年,稻米占全国粮食供应的比重约为7/10。即使是今天,稻在中国的粮食供应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④稻的种类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不管是我国最东的城市抚远市,还是最西的乌恰市,亦或是最南的三亚市和最北的黑河市,都有水稻的踪影。顽强坚韧的性格,让稻在不同的地域都能择机而生,在不同的水域长出不一样的米。在南方它叫籼米,又叫南米、机米,体型细长,身材苗条,就像南方的人一样水灵;在北方它叫大米,又称粳米、硬米,体型粗短,长相圆润,就像北方的壮汉一样壮实。不管来自何方,也不管叫什么,都不影响稻在中国人饭桌上的地位。
⑤清水洗泥,立根重生,稻的生长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从秧田到稻田,看似简单的迁徙,却是秧苗的成人礼。在天光云影的水田里,它们站成了一行行一列列,竟相生长,灿烂磅礴。河水隔三差五地去访问稻田,使得秧苗的脚踝一直隐没于水中。夏日的暴风雨没有让秧苗倒下,反而促使它站得更加坚定。三伏天的高温没有束缚住秧苗的脚步,反而让它长得更加壮实。萤火飞舞,青蛙鼓腹,“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那每一片叶子都是蓄积乳汁的海,那每一粒的金黄都包含着忍耐、坚守与汗水。收割、打稻、晾晒、扬场、碾米,稻的历程比任何一种谷物都要繁碎和复杂。所以,即使硕果累累,稻子依旧谦卑地低着头。当金黄的稻谷碾成白米时,无数新的生命便真正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⑥虽然稻谷的孕育蜕变充满了艰辛,但人们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从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妙比喻;从文雅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到通俗的“一样米养百样人”。稻米文化在诗歌、俗语方面的这种影响不胜枚举,且意远境长。为表达对主食的尊重,人们还常常选在春节这样时序交接的重要时刻,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年夜饭”。如年糕、发糕,以及后来的元宵、粽子、清明团子、糍粑、米酒等众多的食物品种,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在闽南地区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年糕过年,发糕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糕吃点心,充满着对新的一年发财、如意的祈愿。
⑦从“饭稻羹鱼”到鱼米之乡,一株稻子等待了二千多年;从稻谷变成白米,一粒稻谷经过了苦夏的历练。其实,稻谷不仅在于喂养了乡村和城市,还有滋养生命背后沿袭的轨迹,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新生和启示。
(注释)①稌(tú):指水稻。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供应价值、种类、生长过程和文化等方面对水稻进行了介绍。
B.文章题目运用拟人修辞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商朝起到明朝止,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开说明。
D.水稻在南方水域生长,体型粗短,长相圆润,又叫籼米、南米、机米。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作为人类赖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之一,稻的繁衍可谓持续而辉煌。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明朝末年,稻米占全国粮食供应的比重约为7/10。
9、请以“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太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