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见识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 。真正的知己,就算是默默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①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要有口才,
② 如果双方的见识悬殊,那就好像下棋让子,玩得总是不畅。
③ 甚至也不必都健谈,而最宜一个健谈,一个善听,
④ 谈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共鸣,更在于默契。
⑤ 因为口才宜于应敌,却不宜用来待友。
A.②①⑤③④
B.④③①②⑤
C.②④①⑤③
D.②①③⑤④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B.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C.“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
D.茨威格,英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远地自偏,我这顶楼的迷你园景就是我的世外桃源了。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C.“隐姓埋名三十载,甘为祖国马前卒”,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黄旭华院士的这种精神,坚决抵制社会上错误思潮影响,培养更多属于人民的科学家。
D.这幅画原已破损,经过郑师傅修补,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是记梦之作,且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C.《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从中感受到杨柳天牛等小生灵的可爱。
D.《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还有不给仆人饭吃的衍太太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解释“歧路”“儿女”两个词语。
(2)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诗经·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④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片段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他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侯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地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8、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中国园林的风格》(节选)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画意。窗外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是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塑品;美人峰细看才像;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以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分别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也要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等都体现着这个道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诗句不但写出园林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把人的视线引向仰视。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又都是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视、俯视的方法。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灵活应用。园林两侧都是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经过的人左右顾盼皆有景,信步其间便路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园之佳者就像诗之绝句,词之小令,都是以少胜多。寥寥几句,有不尽之意,弦外之音犹绕梁间。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也包含着这层意思。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乙]《苏州园林》(节选)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读[甲]文,请用四句话概括中国园林的风格。
【2】在[乙]文中最能解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境界的一个词是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高树和低树的安排不仅富于画意,而且还能表现[甲]文中国园林的哪种风格特点?请在[乙]文中筛选出两个能体现这种风格特点的句子。
【4】仔细读[乙]文,苏州园林的哪些设计是“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的?
【5】[甲]文中出现了许多古诗词名句,这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矛盾吗?为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不断进步。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抄袭、套作;
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