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你们在更广的范围内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A.文段中加点的“在”和“只”都是副词。
B.“语文学习”和“搭建了一种资源”都是偏正短语。
C.“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这个句子中,“你们”做主语。
D.“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这个句子的语序合理。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迸溅 闲遐 语无论次 姗姗来迟
B.遨游 拖沓 仙露琼浆 天涯海角
C.修葺 猥琐 千钧重负 海市蜃楼
D.竹篾 遗憾 心有灵犀 颠沛流离
3、下列语法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两句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
B. 短语“生活品质”“意志坚定”“群众满意”“仰望星空”的结构各不相同。
C.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扬州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这句话的主干是“‘一带一路’提供商机”。
D.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句中的“在寂静中”充当状语成分。
4、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回首百年,中国高擎五四精神的旗帜,一路披荆斩棘,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青春的中国。青年一代是国家使命的担当者,面向民族复兴的广阔征途, ,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A.当代青年更需要敢于有梦、勤于圆梦、勇于追梦
B.当代青年更需要勇于追梦、敢于有梦、勤于圆梦
C.当代青年更需要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敢于有梦
D.当代青年更需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辅”写出都城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护卫,突出雄浑阔大的气势。
B.“风烟”看出前路不明,遥望的视线被遮挡,微微露出伤别担忧之意
C.颔联中诗人用两人处境、感情类似来宽慰朋友,望以此减轻他的伤感。
D.尾联中诗人让杜少府莫在岔路口多停留,免得让儿女们陪着伤心哭泣。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了一个什么哲理?
6、默写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③斯是陋室, 。《陋室铭》
④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
⑤临风一唳思何事, 。《池鹤》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7、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是中国人民的领袖,”A大声说,“我代表国家。我认为我的政策是正确的。”就这样,总司令虽然流了一点血,却毫不屈服,到了城里,成了杨虎城将军和B少帅的阶下囚。
在兵变那天,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名通电中央政府,各省首脑,全国人民。这封简短的电报说明“为了要促使他觉悟”,已要求总司令“暂留西安府”。同时保证他个人安全。
选段中的人物A是_______,B是_______。加点的“我的政策”指____________
(2)《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是__________,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____________”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8、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⑪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不重视实验。
C.第⑧⑨两段是并列关系,段落顺序可以调换,不影响表达。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9、半命题作文
如果 ,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