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C.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D.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春节期间,微信“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简单、新鲜、刺激。
B.自贸区的成立翻开了南沙新区发展的新篇章,为其经济转型,快速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C.南沙新区将修建商务机场,并形成专业的服务链,包括商务机的保障、维修、停放等服务。
D.为了避免节假日期间道路交通不拥堵,南沙区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4、依次填入下而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曾把学习生动地比作打仗:一要“攻坚”,掌握核心知识,往深处钻研;二要“掠野”,_____各种知识,向广处延展。不论攻坚还是掠野,关键都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反之,如果闭目塞听、_____,等到写作任务______了才去翻书,结局只能是仓促应战,甚至缴械投降。
A.穷究 踽踽独行 应声而至
B.涉猎 固步自封 兵临城下
C.穷究 踽踽独行 兵临城下
D.涉猎 固步自封 应声而至
5、阅读《渔家傲》《武陵春》,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①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②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拟]准备、打算。②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1】下面对《渔家傲》《武陵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告诉我们,词人仿佛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表明历经千辛万苦的词人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
B.“殷勤问我归何处”中“殷勤”的意思是“情意恳切”。天帝的询问让孤苦的词人感到了温暖。
C.“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此句写出了词人历经磨难、人到暮年写不出惊人词句的无奈。
D.“物是人非事事休”中“物是人非”的意思是“景物依旧,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点出了词人愁苦的原因。“休”是“完结”的意思,表明词人的情绪低落到极点。
【2】上面两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都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__。《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写出了词人情感的波动,感人至深,体现了李清照词一贯的婉约风格。《渔家傲》借助__________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读《渔家傲》,仿佛能看到九万里的高空有大鹏鸟振翅高飞,能听到李清照的大声疾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对__________的追求。《渔家傲》在李清照作品中别具一格,体现出__________风格。
6、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将这两句诗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く孟子〉二章》)
(3)李清照在《渔家傲》一词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林冲见智深醉了,便道:“师兄说得是。林冲一时被众人劝了,权且饶他。”智深道:“但有事时,便来唤洒家与你去。”
上面的文段选自《水浒传》,作者是________,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以上文段所在章回的回目名是:___:
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③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形象深入人心。从选段内容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夏天,与先生面对面
①近日在家整理书籍,看到季羡林先生签名的那本《病榻杂记》,当年采访他的场景一幕幕重现。突然有些恍惚,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而那次采访,竟然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②至今,我的博客里还保留着那条拍摄记录——“2007年7月24日下午3点,北京301医院,采访季羡林先生。”那一年,季先生96岁。之所以郑重记录,不仅仅是因为先生本人重量级的文化地位,更是因为这次拍摄来之不易。由于采访联络事宜牵涉到大学、医院等多个部门,推进过程无比曲折,从选题确定,到片子制作完成,前前后后花费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几乎读遍了季先生出版过的所有书籍,陆续采访了他的朋友、学生、秘书等许多周边人物,并且尽可能地去到季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实地拍摄。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大朗润园,季先生住在一楼,家门口是一片荷塘,荷塘里的莲子是先生当年亲手撒下的,人们称之为“季荷”。看着那些红艳耀目的荷花迎风弄姿,为来往驻足的人们送去阵阵清芬,我仿佛看到季老徘徊塘边,看荷花绿肥、红肥,看倒影水中,看莲瓣飘落……
③曾经设想过见到季先生的无数种场景,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我们来到先生面前,他的第一句话竟是道歉,他说:“我这腿站不起来了,只能坐着迎接你们了。”秘书告诉我们,季先生听说有家乡的记者要来,早早就端坐在桌前等待了。先生一边让秘书倒水,一边关切地说:“你们进来很不容易吧,外面有好多解放军站岗。”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在别人眼中光环闪耀的老人,内心住着的其实是一个朴实又单纯的少年。
④事实上,季先生对自己的认知一直相当清醒。他曾在《病榻杂记》中写到,“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⑤这样的坦荡和真实绝非纸上抒怀,它融于先生的一言一行,如此生动,又如此鲜活。正因如此,在这么多年之后,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出那个下午,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接受我们采访时。季老已经在医院住了四年,其间,他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等多重疾病,他常打趣说,自己现在是四个半人,半聋、半瞎、半瘸、平拐。但在他眼里,这些根本都不算病。“我其实没有真病,我是个假冒伪劣的病号。”秘书说,季先生眼睛不好,但他每天依旧早早起床,摸索着稿纸的边缘一行行写着文章。
⑥说起写作,他说,“我的记忆有个特点,当时的房子,当时的树木都摆在眼前,我记的不是故事,而是画面。”为了让老人亲眼看一看那些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我们把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大量影像制成了相册。接过相册,季先生的手就不曾离开过,但他的眼睛却有些力不能及了,他几次戴上眼镜、拿起放大镜又几度摘下,摇着头说:“没有用,这些镜子没有一点用!”那语气里的落寞和无奈,让人心疼。可是,当听说有两张是吐火罗语照片的时候,他又一次戴上眼镜拿起放大镜,一直看,一直看。当他终于抬起头来,竟说了一句:“这照片,好像放倒了”。那一刻,我无法形容内心的振颤。在层层叠叠的镜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什么是对学问的执著与挚爱。
⑦1934年,季先生以清华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哥廷根大学是世界有名的语言学研究重地。在那儿,他孜孜不倦学习梵文,辅修英国语言学与斯拉夫语言学,后续还跟着吐火罗文鼻祖、西克老师研究这门曾经消失的文字。留德期间,遭遇了世界大战。学生们上着课,突然警报响了,他们就得赶紧找地方躲避。为躲避空袭,一天中可能要数次躲到山上或者山洞里,别人都是拿着食物或其他物件以求保命,而季先生,每次都不忘拿本书。
⑧1946年初春,季先生带着满肚子学问,洋洋洒洒150余万的文字,回到了中国。后来,他把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写进了《留德十年》这本书里。书里他提到这么一件往事:哥廷根大学一位叫哈隆的老师,后来被调到英国剑桥大学。曾经教过季羡林课程,非常欣赏季羡林,力邀他跟着一起去剑桥,他却委婉拒绝了老师的好意,毅然回国。因为在中国还有他的责任,还有他的初衷,他一直牢记着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
⑨十年特殊时期,季先生被发配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办公楼和宿舍楼的传达室,当了一名看门人。已经60多岁的季老,没有一点怨气,乐颠颠地在传达室干活。每天的劳动任务完成后,他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小心翼翼翻出自己的宝贝,专心致志翻译印度诗人罗摩衍那的史诗。1983年浩劫结束,一部鸿篇巨制《罗摩衍那》也全部译完。
⑩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的季老,没有抱怨,遇到困难,咬咬牙挺过去;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季老同样风淡云轻,执着一心做学问,为国贡献一生的精力。对于那些发生在他生命里的往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平淡语气中丰沛的感情,可是他决不会有任何超越本色的阐发,对我们引申出来的所有意义,他总是老老实实地更正,他总会说,我没这么想过,我没那么高尚。但他也决不会故作谦虚。他说,我自认为还是个好人,一辈子没害过人。
⑩如今,斯人远去,但那些触动过我们的珍贵瞬间,不应该被遗忘。季先生就像我心中的锚,让一颗被汹涌大潮裹挟的心,由动荡回归平静、看清自我。看清方向。
(作者刘培,有删改)
【1】本文记录了作者采访季羡林先生的经历。在作者笔下,季老朴实单纯,坦荡真诚,而从季老写文要求摘掉自己头上的“三顶桂冠”,我们感悟到季老①(性格);他对学问执著热爱,而这份博学多才源于他的勤学苦读,在留德期间②(概括事件);他不慕私利,心念祖国;从文章第⑨段③这一事件中,我们又看到季老④的性格特征。(①④每空不超过4个字,②③每空不超过15个字。)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对表现季老形象有何作用。
【3】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 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2)娇弱的小草感谢大树替它遮风挡雨,挺直的大树感谢小草替它衬托伟岸;美丽的鲜花感谢大地哺育了它的芳香,辽阔的土地感谢鲜花为它装点希望;涓涓小溪感谢大海的容纳和抚爱,无边的大海感谢小溪为它增添了广阔与神秘。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她无私地给予了我们许多:友情、亲情……只是我们太忙碌,匆匆来去,为学习,为工作,为家庭,为金钱,为名声……我们不懂珍惜,忽略太多,舍弃太多,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行囊空空。
认真阅读材料,找准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