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改造期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A.公私合营 B.没收资本 C.生产合作社 D.经营责任制
2、有人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战争
A.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B.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以法律形式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D.林肯被刺杀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B.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C.绥靖政策的推行 D.苏联在苏德战场抗击德军和参加对日作战
4、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A. 雅克萨之战
B.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台州九捷
5、小明查看福建地方史时查到了“江浙行省”这一名词,这一行政区划最初设立于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郡县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下面有关鸦片战争形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
④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1925年3月,在台湾被日本割占30周年之际,闻一多先生创作了《七子之歌·台湾》。其实,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总共有三次之多。其中与台湾跟祖国第三次分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9、“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经济格局完成于( )
A.南北朝
B.北宋
C.五代十国
D.南宋
10、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 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 000万吨。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C. 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D. 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11、“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己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会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B.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C. 对当今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D. 对各国来说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12、出生于民国十七年的杨老先生,在少年时写了一篇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这篇习作写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3、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以下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共的正确领导
B. 人民群众的支持
C. 解放军英勇善战
D. 美国的帮助
14、1992年陪同邓小平巡视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方视察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它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A.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C.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D.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1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C.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7、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彰显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令人印象深划。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大会组织者曾在体育场的中央设计出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其主要用意是( )
A.希腊人民喜爱蓝色
B.蓝色象征着和平
C.古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中心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8、建构历史主旨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进行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主旨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9、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软肋是依靠全球生产,但缺乏全球消费。所有工业国的1/3出口商品向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却无力购买。第三世界国家进口额的减少,造成第一世界国家的失业人数迅速增加。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加彻底的合作
B.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C.经济全球化需要良性的世界贸易规则
D.第一世界国家遭受经济全球化的打击最严重
20、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 )
A.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B.南方联盟的成立
C.《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D.林肯被刺
21、冷战开始的标志: 。
22、1842年,中英签订《_________》,规定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____年,中国政府收回包括香港岛在内的所有香港地区。
23、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指__________。
24、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内容,
(1)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差异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
(2)汉代开通沟通东西方的最早陆上要道——
(3)隋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而开凿的工程——
(4)唐朝见证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文化交流的壮举——
25、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______、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______与______状态。
26、_______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7、冷战的表现:经济上: —— 。
28、《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________和________归还法国,________煤矿归法国开采;
(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________占领15年.茉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________制,不许德国拥有________,规定陆军人数小得超过10万;
(3)政治:德国承认________、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________”决定德国战争陪款的总额;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________等国瓜分。
(6)国际组织:还决定建立________,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29、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进皇家园林 ,进行抢劫,为掩人耳目,又放火将其焚烧。
30、德国法西斯专政形成——希特勒上台:_____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_____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_____,世界大战的_____策源地形成。
31、举出古希腊两个最著名的城邦的名称。
32、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政治制度、技术发明、发展道路等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道路选择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请回答:
(1)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有何重大 意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问“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这里的“喜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如何理解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什么重大发明为新式交通工具诞生创造了条件?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预判的发展路径,为人类文明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此道路引领下,我国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3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图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维护人民政权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文件?它标志哪项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开始?这项措施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东北,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中国应朝鲜请求,作出什么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决策的开始标志是什么?列举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一位英雄人物。这个战争的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
3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英国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能够发展为世界“领头羊”的原因。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形成了臭名昭著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试图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臭名昭著的。
材料三 丘吉尔参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次会议后,谈感受时说:“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大国崛起》解说词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丘吉尔参加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国际形势黄皮书》
(4)依据材料指出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