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4个重要历史事件,能准确概括它们主题的一项是
①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②“非洲年” ③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A.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①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定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条约》
4、201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更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5、“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中不包括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加强国防力量
D. 权力高度集中
6、中国人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自称为“炎黄子孙”。每年春季,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会集于陕西和湖南,在黄帝陵和炎帝陵举行盛大的祭陵仪式。这主要是为了
A.铭记炎黄历史功绩,激励革命意志 B.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先祖遗志
C.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共谋民族复兴 D.建立民族血缘联系,再造民族辉煌
7、语日:“苏湖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 南宋都城临安经济繁荣 B.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C. 商业繁荣出现交子 D. 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8、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会议是
A.一届政协
B.一届人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三大
9、“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A.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 B.是英法联军的暴行
C.导火线是虎门销烟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材料集中反映了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11、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摆脱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就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向封建制度与教会展开了斗争。材料说明了文艺复兴的兴起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宗教因素
12、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由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因素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 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强学会的成立 B. “公车上书” C. 粤学会的成立 D. 创办《万国公报》
15、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 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 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这 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
A.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 B.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
C.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 D.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16、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的友好交流。下列与丝绸之路的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来华
17、“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提到爱迪生的贡献是
A. 改良蒸汽机
B. 研制成功耐用电灯泡
C. 改进内燃机
D. 制造汽车
18、1938年,丘吉尔演讲时说道:“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这句话主要针对的事件是( )
A.珍珠港事件
B.诺曼底登陆
C.慕尼黑会议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
A. 中共七大和中共八大
B.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
D.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20、盛宣怀(1844—1916)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官员,为官期间参加了多次赈灾活动。光绪十七年在治理山东小清河工程时,盛宣怀倡议“以工代赈”,让灾民参加河工建设,一方面兴修了水利,一方面用筹得的赈款以工资形式发给灾民,一举两得,后人多为仿效。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与盛宣怀的措施“不谋而合”的是
A.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的新政
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 赫鲁晓夫改革
21、中国共产党将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________,贸易壁垒进一步________,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________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________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推动着世界的________
23、妇女地位的提高
选举权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____。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 |
就业权 | 随着____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以往男性独占的领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 |
平等权 | 影响因素 | 历史、____等诸多因素 |
保障 | 1979年,____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
24、世界古代思想文化成就灿烂辉煌。
(1)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加工整理而成,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25、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后,英国政府取消了______公司的统治权,改为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还可以在殖民地________。
26、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⑴______________改革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⑵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_____________改革。
⑶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
27、周恩来曾这样解读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中日关系 | 时间 | 历史史实 | 影响 |
两千年友好 | 唐朝初年 | 遣唐使 | 引发了一场改变日本社会性质 的变革——(1) |
唐玄宗在位时期 | (2) | 传播了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友好交流 | |
五十年对立 | 1894——1895年 | (3)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4) | 全面侵华战争 |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而引发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
28、唐朝时去天竺西游的是________,________东渡日本,传去了中国文化。
29、1912年, (事件)的胜利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9年 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0、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_”,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这次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____________苏维埃同时存在。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31、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两次侵华事变的名称。
(2)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及指挥者。(各列举一例)
(3)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关系要如何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33、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与其它地区的文明一道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我国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制作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同在亚洲的两河流域文明也曾闪耀于世,在古巴比伦王国土地上,诞生的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么?
(2)祖冲之不仅在数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同样突出,他制作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是什么?在欧洲,古罗马人借鉴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创造了自己的历法,这一历法后来成为公历的基础,它是什么?
(3)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著名教育家是谁?在西方,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研究,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这位著名人物是谁?
34、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所说的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变法的哪一条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2)材料二、三的内容是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作用?
(3)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上两次改革有何相同的历史作用?
(4)从上述改革中,你得到什么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