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新中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后
2、拉丁文源于意大利,随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广泛流传。在中世纪,欧洲人如要当僧侣、教师或担任其他有学问的职业,都要学习拉丁文。即使拉丁文逐渐衰败,但依旧被认为是“永恒的语言”。这说明
A.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拉丁文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语言
C.帝国的衰亡客观上导致了文化的衰败
D.意大利是欧洲文明的发样地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那么我国最初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于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B.开辟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将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
4、“以此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谓开启了中国千年历史大变局。”材料中的“起点”是指(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5、党的历史上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对下列会议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六大——把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1956年,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属于中共八大内容的是
A.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八字方针”
7、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C.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8、“杂交水稻”“青蒿素”分别与科学家有关的是( )
A. 袁隆平、屠呦呦 B. 屠呦呦、袁隆平 C. 爱因斯坦、袁隆平 D. 钱学森、屠呦呦
9、下面“1952-1957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例关系表”,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0、1950---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其实质是( )
A.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C.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D. 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11、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件事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被称为
A. “中日建交”
B. “中美建交”
C. “乒乓外交”
D. “美元外交”
1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该认识来自( )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政协 D.中共开始调整国民经济
13、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行业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重比例(%) |
农业 | 4.5 | 52.8 | 43.5 |
轻工业 | 12.8 | 29.6 | 29.2 |
重工业 | 25.4 | 17.6 | 27.3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百年大计、国家大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的是
A. 深圳经济特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辽东半岛地区
D. 上海浦东开发区
15、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邀请她北上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应该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6、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丁玲
B.路遥
C.莫言
D.余秋雨
17、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8、谍战大戏《潜伏》中有这样一幕:1947年在得知中共中央所在地被占领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说: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当时被占领的地方是
A.南京
B.延安
C.瑞金
D.北京
19、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文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任务
C.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0、下表是某一战争期间的一些重大事件节选,关于这次战争的说法有误的是:( )
时间 | 事件 |
1950年9月30日 |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统。 |
1950年10月25日-31日 | 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
1950年12月15日 | “联合国军”数至三八线以南。 |
10月14日-11月25日 | 上甘岭战役。 |
1953年5月10日 | 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
1953年7月19日 | 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
1958年10月26日 | 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
A.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B.战争中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战争的胜利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D.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下图人物是_____,他最大的贡献是成功培育出______。
22、记载玄奘西行见闻的书籍是________。
23、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标志: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5、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_______获得解放,____________实现了大团结。
26、20世纪60年代在兰考治理“三害”的“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被当地藏民称为“活菩萨”的援藏干部是____________。
27、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相对应的人物
(1)党的好干部,领导兰考人民治沙的县委书记——
(2)解放军好战士,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8、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________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_____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1年,中共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9、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是:
(5)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31、谈一谈:对“两弹一星”的看法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两弹一星”的看法。
3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结合所学回答。
(1)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创立了什么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哪一次会议?
(3)制度的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港、澳的回归成为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并指出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34、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发生在哪一年?有何标志性的意义?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目的是什么?
(3)图三中的文件是什么?它颁布和实施的意义?
(4)这三件历史时间之间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