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根据材料得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全方位外交
2、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A.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 将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3、下列各项中,那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④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活力增强
C.深圳特区建立―对外开放的窗口
D.中日建交—各民族共同繁荣
5、斯大林评论说:“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处置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么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6、自2008年以来,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赴台旅游人数占其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8年的24.65%增加至2015年的54.58%。其中,大陆自2010年以来持续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客源地。上述材料说明( )
A.旅游事业促进澳门发展
B.赴台旅游利于香港问题解决
C.海峡两岸联系日益紧密
D.港澳回归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7、“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与这些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
C.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
D.巩固新生政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建社会主义
9、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A.新中国成立——一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10、“十四年抗战”以1931年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其重要理由是
A.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B.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C.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1、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A. 公私合营
B. 农业合作化
C. 手工业合作化
D. 赎买政策
12、1957年实现了长江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大桥是( )
A. 武汉长江大桥 B. 南京长江大桥 C. 九江长江大桥 D. 润扬长江大桥
13、进入21世纪,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通信更加快捷,以下现象不合常理的是
A.青岛的王先生决定乘船到上海,办理紧急事务
B.北京的张先生乘坐高铁到深圳
C.济南的李先生乘飞机到国外办事
D.许昌的赵先生和儿子一起在钉钉听课
1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B.制定经济建设总方针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国旗、国徽和国歌
15、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开国大典 C. 西藏和平解放 D. 抗美援朝
16、三大政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上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上
17、小说《悲欢世界》中写道:童玛丽从北京给王汉发来一封电报,电文很简单:“王、张、江、姚已入笼。”“笼”就是监狱的意思,这是北京人自行创造的“暗语”。这一“暗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二月逆流
B. 四五运动
C. 粉碎“四人帮”
D. “一月风暴”
18、(2018年)5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它将为2018年底择机实施的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任务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信。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长征一号
B.神舟一号
C.天宫一号
D.东方红一号
19、如图所示钱币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澳门回归
20、在中共十五大上首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D. 邓小平理论
2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2、______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______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3、科技成就: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_______、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_______。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
24、1919年的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9年,在福建上杭召开的 ______,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5、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_____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_______,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统一、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6、经济特区的代表,“一夜崛起之城”指的是________
27、基于“一国两制”已经收回的地区: 。
28、填空题
(1)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___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政策。
(3)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________》终于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4)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
(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毛泽东誉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是________。
29、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
30、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保家卫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该原则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3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3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任举一例)。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是谁?他有什么贡献?(任举两例)。
34、“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编自《中国历史入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并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从材料三中你得到什么历史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