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言俗语也是一定社会现实的据实写照,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下列俗语或警句与反映的现实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新中国成立
B.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五四运动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三大改造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下列属于“最可爱的人”的是( )
①黄继光 ②邱少云 ③董存瑞 ④刘胡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军收复新疆。清政府采纳他的建议,于1884年设行省。他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4、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是指( )
A.南京长江大桥
B.钱塘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上海浦东大桥
5、下图分别是我国两组经济数据示意图。导致两组数据变化的共同因素是中国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新发展理念
6、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变迁。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①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②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③都是社会主义制度④都有利于祖国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这个年代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1965年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只有76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1976年少数民族干部已发展到1.68万人;到198年底,全区有3.1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到1994年底,有4.4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到2014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与自治区成立之初相比增长13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这表明,国家非常重视自治区的
A. 基础设施建设
B.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C. 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
D.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9、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0、如图是1959—1994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致零售网点减少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零售网点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零售网点大幅增长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零售网点大幅增长
11、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山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
12、“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颁布《共同纲领》 B.实行改革开放
C.制定1954年宪法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3、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A.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C.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D.人民风俗习惯的变化
14、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建设时期,156项重点工程成为工业化建设的核心,这些建设主要得到下列哪一国家的援助?( )
A. 美国 B. 苏联 C. 英国 D. 法国
15、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中的“MACAU”是指
A.香港 B.澳门 C.北京 D.台湾
16、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该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原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互利互惠原则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共建共赢原则
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2001年,中国加入了(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二十国集团 D. 联合国
19、文革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下列属于文革时期建设成就的是( )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近代化的探索
21、强军保障:强调军队_____________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2、榜样人物是时代的先锋,学习的楷模。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________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的“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
23、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______。
24、填空题
(1)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___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政策。
(3)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________》终于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4)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
(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毛泽东誉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是________。
25、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________、全面从严治党。
27、到 _______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的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__________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 _____________ 阶段。改造中的创举_________________
28、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2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_____、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_____”战略布局。
30、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提示,请将下列事件补充完整。
(1)______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________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4)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我国颁布的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哪一年?是对哪三方面的改造?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次会议?召开于哪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党对农村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2、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会议提出了我国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这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33、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我国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此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3)我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个省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1)歌词中“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的怀抱?他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