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反映的史事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有一个重大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意义不包括
A.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C.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4、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5、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 ④②③①
B. ③④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6、“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但在古代印度,却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下图的四个等级中,国王属于
A.吠舍
B.刹帝利
C.婆罗门
D.首陀罗
7、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8、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重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 人民大众与资本主义复辟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9、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1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全党指导思想的是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11、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
A. 中共八大的决策与1958年总路线
B.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八字方针与七千人大会
D. 三大改造与文化大革命
1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观察和思考世界形势,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首倡“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下列哪一事件能够反映中国曾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友好交流( )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14、有关“开国大典”的介绍和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 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D. 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15、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
A.强调“两个凡是”方针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得工业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6、史料一般分为“史实”与“史论”等类型。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7、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包括( )
①彭德怀②黄继光③邱少云④叶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促使人类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重大事件是
A.大学的兴起 B.十字军东征 C.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
19、对下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 | 成就 |
1967年6月 |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
1970年4月 |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3年 | 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
A.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重要的科技成就
B.这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成果
C.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辛的付出
D.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会取得更大成果
20、解放初期,率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一道抗击美国侵略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朱德 C.周恩来 D.邓小平
21、1951年,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6年,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_政策。
2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筹建和成立________,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一次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图片展览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组图片,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对应的图片解说。
25、唐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
26、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________、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________、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________,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________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模范人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模范人物有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
(2)文革时期科技成就
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_______、
②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_______。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
27、载人航天成就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蒿素发明者___________杂交水稻发明者___________
28、十年文革时期,林彪和___________两个反革命集团作恶多端,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最终没有摆脱历史的惩罚。
29、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________”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谈判:(1)中英谈判:1984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___________,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葡谈判: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________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________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________,在完成_______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0、方针:“百花齐放”“______”。
31、时间轴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某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如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请你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2)请你写出上图中A处会议召开的时间。在这次会议上为了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3)上图中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32、探索中有失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哪个重要油田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石油工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
33、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请回答以下问题:
(1)1949年,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国家的事件是什么?1951年,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请指出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对香港进行管理?
(3)如今台湾尚未回归祖国,你认为当前阻碍台湾回归祖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992年形成的大陆与台湾进行和平谈判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4、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规定,……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2)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3)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哪些失误?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