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国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这是因为( )
A.教育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B.教育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国家命运所系
C.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教育
D.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近代以来,强国富民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并行走在实现的道路上。下列实现奋斗目标的历史事件与发生时间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开启改革开放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体现了自信的中国人( )
A.对国家有认同
B.对文化有底气
C.对发展有信心
D.对世界有贡献
4、《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篇记录了纪念郑成功盛大游行、孔庙祭的祭祀大典、元宵灯会的热阳场面,反映出两岸歌颂着共同的英雄、尊敬着共同的老师、庆祝着共同的节日。此镜头下的内容( )
①体现了两岸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②展示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③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④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5、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使经济社会活动更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这些都提醒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 )
①清白用权,推行政务公开 ②廉政为民,克服懒政怠政
③明哲保身,放弃行使权力 ④依法行政,防范权力滥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一国两制”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D.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7、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毛泽东曾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领导干部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B.滥用职权的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
C.要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权力
8、小军在放学路上发现交警在执法行动中都要出示自己的证件,佩戴执法记录仪。交警的做法体现了我国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 )
A.依法执政
B.依法行政
C.依宪行政
D.依法治国
9、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在这条道路的进程示意图中,序号处从左到右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①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②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胜利③实现共产主义
C.①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②实现强国富民③实现共同富裕
D.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11、以下公民(从左至右)行使的民主权利依次是( )
A.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
B.协商民主一民主监督—民主管理—选举民主
C.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一民主选举
D.协商民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选举民主
12、在党的领导下,抚州资溪县在火车站社区、长兴村等4个地点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幸福院里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儿童活动室等功能活动室。4个“幸福院”共有常年“入家”老人42人,月均为留守儿童服务820人次。上述材料表明( )
①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②党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尊老爱幼是中国共产党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图示法是揭示概念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①改革与创新 ②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③德治与法治 ④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79亿元,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10207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预计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这( )
A.昭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日可待
B.全部源于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说明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D.证明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也影响世界
15、下表中事例与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 事例 | 形式 |
① | 李老师通过选民投票光荣地成为县人大代表 | 民主选举 |
② | 刘司机向有关部门反映校门口交通堵塞问题 | 民主管理 |
③ | 赵大爷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公交价格调整听证会 | 民主决策 |
④ | 居委会召集业主、物业工作人员商讨小区文明公约 | 民主监督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它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属于制度创新
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④企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一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阅读下框时事,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有利于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 |
A.我国实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B.我国落实教育强国发展战略
C.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我国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18、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力推动“文化+民族+红色”的特色文旅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少数民族聚居村——红罗畲村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各民族同胞在深汕地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做有利于( )
A.促进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巩固民族团结
B.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民族分裂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
D.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维护祖国统一
19、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法的施行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C.为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D.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
20、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公开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引经据典、融情于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平‘语’近人”。下列用典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是( )
A.“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B.“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____)
22、【与规则同行】
疫情防控,规则必须遵守。2021年12月,昆明警方发布提示,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掌握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希望广大市民自觉遵守。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超市、菜市场、酒店等公共场所,拒不配合管理人员的劝导佩戴口罩的 ☆出入小区、超市、菜市场、酒店等有关场所,拒不配合健康信息核查,拒绝配合身份登记规定的 ☆纳入核酸检测范围的人群,不参加统一组织的核酸检测的 ☆健康码为黄码、红码的人员,不按照规定居家健康监测或者集中隔离观察的 ☆…… |
有同学认为昆明警方发布的规则是一种约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两张PPT并配以相关讲解,中西方在饮食、教育、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礼仪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此,小勇同学认为,中西方文化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是难以进行交流的。
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4、 材料一:2019年6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教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敖。对部分服刑罪方予以特敖,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特敖的道德感召效应,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展现我国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密码法,将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密码法是我国密码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5、【两岸一家,祖国统一】
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2)请列举两岸同胞友好往来的事例。
(3)祖国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完全统一?
(4)我们青少年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26、中国方案,中国行动。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同时,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增强执法的统一性、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比2017年上升32%,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2014年的4.8倍。各地侦破环境犯罪刑事案件8000余起。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800多件。
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指标均圆满完成年度任务,并全部达到“十三五”规划序时进度要求。
201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防治土壤污染,是继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之后,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填补了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的知识,说明法治如何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纵观历史,中国民族始终是一个有志气、有自信的民族,始终对自己的价值观充满自信,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要增强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1)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2)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种自信来自于哪里?
(3)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怎样成为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28、《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