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确立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到2025年,政府行为要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就要( )
①依法执政,防范权力的滥用 ②使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④扩大政府职权,打造全能型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礼”更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礼让。这体现了( )
A.只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就能礼让行人
B.良好交通秩序只需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C.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二者可相互取代
D.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3、下列为黄石市某老旧小区改造简易程序,该程序你认为合理顺序是( )
①确定改造方案 ②居民进行表决 ③征求居民意见 ④工程组织实施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通常路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图表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 )
| 1978 | 2022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45 | 121020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3 | 4928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4 | 20133 |
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同等富裕
C.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5、围绕“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主题,九年级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幅漫画(见图)。以下用作该漫画题目最合适的是( )
A.社会公平,你我有责
B.科学立法,人人参与
C.依法行政,责无旁贷
D.基层治理,法律护航
6、央视网倾力打造的《跟着李白看中国》节目,以李白为起点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通过一路行走、一路体验、一路交流和一路守望,向观众揭秘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灿烂文化背后的故事。这映射出中华文化( )
A.独领风骚,最为优越
B.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历经沧桑,曲折发展
D.与时俱进,引领世界
7、学完了“夯实法治基石”这一节知识后,九年级(3)班几个同学就有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④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新年贺词中指出,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B.“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唯一途径
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所有人共同愿望
D.反对“台独”分裂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
9、2023年5月2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决定》,针对过马路看手机等行为,增加“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穿道路时不浏览手持电子设备”的规定,推动市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此举能印证( )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②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③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④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目前,我国市场主体预期向好,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7.0%,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8.3%。材料涉及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 )
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漫画中市场监管部门的行为体现了(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12、我市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投资超过2亿元,新增受益4.03万户;培育民宿试点村4个,发展民宿经营户53户,累计接待市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正逐步从“美丽”向“美好”转型升级。我市从“美丽”向“美好”转型升级的美丽乡村建设,说明了( )
A.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B.依然坚持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C.经济建设是我市工作重心
D.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可以相协调
1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这一宣告展现出强烈的( )
A.道路自信
B.制度自信
C.理论自信
D.文化自信
14、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之路
②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完全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认清当前资源形势严峻,禁止排放二氧化碳
④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上述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5、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群众民主意识的进步、参政意愿的增强,网络问政已成时尚。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 )
①督促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办事 ②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乱纪的现象
③促进政府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④有利于政府加强廉政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启示我们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 )
①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外在风景。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常常闪烁着社会温情。下列行为中折射出社会温情的有( )
①旅游高峰期间,市民自发组织接送游客
②外卖小哥在斑马线上挡住车流,护送老人过街
③妈妈为保持家中清洁,将杂物堆在楼道
④民警默默伸手托起路人背篓,帮他减轻负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2021年1月,景宁县畲族的彩带编织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遗项目。近年来,该县的民歌、婚俗等“非遗”项目正在成为其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畲族的婚俗到畲族的彩带编织,各种“非遗”项目贴合游客新奇的体验,让游客赞叹不已。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 )
①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②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③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④坚持了开放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古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是( )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③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截至 2023 年9月,中国境内已开通时速 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 条,通达欧洲 25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中欧班列让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得到了有力保障。这反映了中国( )
A.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B.自信的根本在于实行了对外开放
C.政治文明在不断发展进步
D.坚持绿色、创新的战略布局
21、请你辨析以下两位同学的观点
22、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2019年10月26—27日在郑州举行。大会共邀约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56名两院院士及顶尖人才、389名领军人才、420名拔尖人才;共征集到全省65个行业11553家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人才需求157432个,项目需求1269个,数量较去年有大幅提升。河南将以此次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举办的契机,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来河南施展才能,为河南及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围绕材料就“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同学们发表各自看法。
23、小李说:“双减政策”就是给学生减负,就是完全消除学习中的压力,让学生“轻装上阵”。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24、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是中国的荣誉,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面对媒体时总会谈到“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说明中国科学家被国际社会进一步认可”,青蒿素的研制团队成员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的科研人员。
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上,青蒿素的发现,应该是催生着中医药的创新。只有中医药的创新、才能够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和认同,尤其是在创新的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创新的问题上,才是符合国际上认同的现代医药大理论、大概念。
(1)屠呦呦获得诺奖,是中国的荣誉。这说明她承担了什么责任?这个责任有何表现?(3分)
(2)屠呦呦获得诺奖,单靠一个人行吗?为什么?(2分)
(3)中医需要创新,体现了九年级课本中的哪些观点?(4分)
25、共谱创新曲
材料一:2000年—2015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情况
材料二:2018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榜上的排名上升了两位,至第15位,因新增的科技和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劳动力人口中占比较高,而且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创新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2)请结合材料,简述科技创新的作用。
(3)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合理建议。
26、阅读材料,结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部民法典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它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比如,民法典婚姻家庭篇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民法典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材料二 2020年8月27日,由中国侨联举办的“亲情中华”网上夏令营全球闭营仪式暨秋冬令营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表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儿女,为有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为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感到自豪和骄傲。
(1)民法典为什么要凸显中华文化的印记?
(2)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7、连线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主席曾在新年贺词中表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我们要仅仅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2)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追逐的伟大梦想是什么?
(3)如何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