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中英之间能够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是世界上常备军人数最多的国家
B.“一国两制”赢得英国信任
C.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英和平谈判
D.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增长
2、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三支新式海军舰队,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 )
A. 南洋舰队 B. 北洋舰队 C. 东洋舰队 D. 福建舰队
3、“节日记忆法”是复习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周同学用这种方法复习“八一建军节”,他可以联想到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4、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③对清政府抱有一定幻想 ④阻止了列强的侵略步伐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江西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下列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江西省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井冈山会师③长征会师④八七会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6、梁启超提出:“三代(夏商周)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其意图是( )
A.振兴洋务
B.批判孔教
C.倡导变法
D.提倡新文学
7、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起到了维护共和制度的作用 B.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是由孙中山制定和颁布的
8、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据此回答:
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9、“维时英人以约内有增设长江海口一条,欲先察看沿江一带形势,以定贸易口岸,遂于定约后遣水师领事驶驾火轮船由海入江,溯流至湖北之汉口镇悉赁内地船只,由内河行走。”该局面最早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0、三大改造中,改造农业的主要形式是( )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公私合营 D.包产到户
11、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国( )
A. 组织互助组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通过赎买实现公私合营 D. 建立人民公社
1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定为每年8月1日,这主要是为了纪念一次著名的起义。这次起义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3、《申报》曾登载这一时事评论:“知我中国南北洋水师兵舰不少于日人,炮械不逊于日人……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使与日人从事疆场,正不知鹿死谁手?”推断这一评论最有可能登载于(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1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除了“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外,还有( )
A. 共同发展 B. 和平与发展
C. 促进共同繁荣 D. 稳定与团结
16、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境形势严峻,为了加强西北塞防,钦差大臣左宗棠( )
A.成功收复新疆
B.筹建北洋舰队
C.建立台湾行省
D.创办福州船政局
17、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
A.天津
B.北平
C.长春
D.徐州
18、1949年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 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 开国大典
19、“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混乱而重复,各种年龄的年青人与一位教师坐在一起。14世纪后,逐渐出现了按年龄和程度分班级,每班有不同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并增加了希腊文的学习。”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文主义的复兴
B.罗马法的重生
C.城邦民主政治的复活
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20、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
A.近代出版业蓬勃发展
B.“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C.白话文已取代文言文
D.“文学革命”影响扩大
2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___________。
(2)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_____,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___________,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22、领导太平天国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人是_________。
23、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______(人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人物)。
24、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____________家族、__________家族、__________家族和_______、_________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25、1947年夏,______、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6、三大改造过程中,农业合作化开始实行______的原则,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政策。
27、“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称赞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的实业领袖是____________。
28、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_____________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95年签订的中日《_____________》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9、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_____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30、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_______
3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指出在这一伟大构想的指引下我国进行的成功实践。
(2)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海峡两岸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做了哪些努力?
32、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3、问答题。
请说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各三个?
34、阅读以下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清朝历任黑龙江将军中,寿山将军的名字尤为响亮。寿山,字眉峰,汉姓袁。咸丰十年(1860年)生于瑗珲,其世祖是明末辽东督师袁崇焕。寿山自幼好学,欲以功业报效国家。
材料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寿山主动请缨,参加对日作战。他率军轻骑就道,驰抵前线投入战斗,身负重伤。击退敌军后,骑马三十里回营,血溅衣裤,各营将领都惊叹不已。
材料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寿山奉命署黑龙江将军。时逢八国联军侵华,沙俄集结20万大军入侵黑龙江。寿山率军英勇作战,伤亡惨重。李鸿章为与各国议和,电令停战。寿山誓守“军覆则死”之义,耻于落入敌手,卧棺自尽,时年仅40岁。
——以上材料选编自孙文政《清代戍边将军·寿山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寿山将军出生这一年,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刚刚结束,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侵略者在北京犯下了何种罪行?这次战争前后,哪个国家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大量领土?
(2)材料二中,寿山将军参加的是什么战争?这次战争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举一例)?这次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什么运动的破产?
(3)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是什么?“李鸿章与各国议和”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4)通过寿山将军兵败身死的悲壮经历,你认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