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2年(民国二年),晚清进士郑靖侯先生深受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创办了“三育小学”,即为桐城某中学的前身。这种思想是
A.民主科学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共和
2、儒略历是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该历法的制定者为( )
A.查士丁尼
B.凯撒
C.屋大维
D.斯巴达克
3、“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以上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 )
A.“开埠”170年,上海走向世界
B.“入联”40年,中国在长大
C.“改革开放”30年,世界跟着变
D.“入世”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4、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轰然倒塌。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造成“圆明不复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国军队
D.英俄军队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
A. 教育制度 B. 科举制度 C. 文化制度 D. 政治制度
6、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一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7、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C.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了香港问题的解决
D.香港能够回归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一社会进步主要得益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深圳特区人民生活水平高
D.部分地区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0、“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以上材料揭示了( )
A.鸦片的危害
B.战争的危害
C.抽烟的危害
D.大炮的威力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催生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新鲜的事物”的是( )
A.统包统配
B.持证上岗
C.就业培训
D.人才市场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正逐渐成为海军强国。以下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
B.成功研制核潜艇
C.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D.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13、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下列成就于“一五计划”期间出现在武汉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B.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C.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修建
D.武汉钢铁基地的建成
14、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D.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1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6、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以下哪次会议明确规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17、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共十三大到十九大”等资料确立为一个学习单元,其主题应该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8、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 )
A. 争相给清政府贷款 B.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 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 D. 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
19、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的伟大作品是( )
A.《毕业歌》
B.《国际歌》
C.《渔光曲》
D.《黄河大合唱》
20、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谭嗣同——“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B.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C.林则徐——收复新疆 D.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21、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_升空。
22、背景: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________,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________走私,发动侵华战争。________年6月,________战争爆发。
23、百日维新是一场以康有为、_______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爱国变法运动,_______成为变法捐躯第一人。
2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_____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类型的宪法。
25、戊戌变法的影响:在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6、下面是四幅不完整的楹联,请根据所学知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1)_____销烟扬眉吐气,_____缔约丧权辱国。
(2)_____战争打破天朝上国梦,《_____条约》撞开闭关锁国门。
(3)_____赔款领土不再完整,通商议税主权已遭破坏。
(4)三元里抗英民众勇猛无畏,______圆明园纵火罪恶滔天。
27、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_____________海面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_____________在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不幸壮烈殉国。
29、1951年,____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6年底,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31、下图人物?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忘国耻!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的主张。
材料三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哪两位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的态度如何?
(3)材料三中的事件发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哪次战役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3、观察下图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
B.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所在地
(2)据图指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34、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地点是哪里?该事变是哪场战争的起点?
(2)图二卢沟桥事变又称什么?它标志着什么?
(3)图三应是哪场战役的场景?指挥者是谁?
(4)图四人物在1940年下半年,指挥了哪场大规模的战役?该战役发生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