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1977年下半年起,国务院派出了不少代表团出国访问考察,1978年4、5月间派出三个较大代表团赴西欧、日本和港澳考察经济。这些考察活动反映了我国( )
A.为改革开放做了充足准备
B.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外交工作
C.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D.拨乱反正工作正在顺利开展
3、近几年反腐倡廉的力度很大。如跨越时空隧道,请问今天的纪检书记在秦朝时相当于什么官职?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伊犁将军
4、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的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主要表明这场战争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为新政权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C.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5、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都散伙了”是因为实行了
A. 平均地权 B. 土地改革 C. 农业合作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7、2017年10月8日,在中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列宁主义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 海南
B. 江西
C. 河南
D. 安徽
9、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0、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人民海军纪念日。此纪念日的确定与下列哪只海军有关
A.南海舰队
B.东海舰队
C.华东军区海军
D.北洋舰队
11、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足迹,有些年份永载史册,让我们永远难忘。我们依次选择1949、1956、1978、1992年相对应的解说词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 ②当家作主 ③伟大转折 ④市场经济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一五计划完成
C.第一部宪法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关于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材料叙述的史实与历史上的三大改造有关
B.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私营企业的“集体消亡”是通过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D.1956的“国进民退”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公主义公有制
14、区别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20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的最主要标准是
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 B.是否有利提高国际地位
C.中国是否为主权国家 D.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5、农业稳,天下安。下列做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有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建国前后进行的土地改革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下列选项不属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到的是
A. 走中国道路
B. 弘扬中国精神
C. 符合中国国情
D. 凝聚中国力量
17、2015年,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发表重要谈话:“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无论他之前做过什么,只要他现在愿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审视两岸关系,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A. 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B. 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 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台独势力
18、毛泽东在谈到朝鲜战争说:“天下有变,美国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参战利大于弊能换来几十年和平建设。”上述这句话我们更加认识到( )
A.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B.后盾的坚强与坚实
C.复兴的自信与蓬勃
D.探索的曲折与创举
19、现今,我国居民饮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穿着服饰也由单调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个性、时尚。这表明
A.我国的消费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观念已经过时了
C.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D.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20、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美国帮助
B.中美两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制度。
22、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伟大的领袖是________,代替行使临时宪法的文献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24、全方位外交: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________、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5、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_______
26、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 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27、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的方针。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西藏和平解放:经过: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____,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29、1951年, ______ 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 ______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30、填空题:(共6小题,10分)
(1)_________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92年,_________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_________
(5)2015年11月,国家主席___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6)_________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谁?《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有何意义?
32、简答题。
(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这一会议是在哪里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
(2)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美国总统访华,使得中美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这位美国总统是谁?中美在什么时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3)佛教建立的时间?基督教诞生的地点?
(4)是谁在公元前334年率军东征,一直打到印度,最终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
(5)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是?
33、改革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万里是中国改革的先锋、闯将。万里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1978年安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许多地方200多天没有下过透雨,当时的媒体报道:“活着的人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旱。”万里十分着急。他召集省委常委们开会,研究对策。会上,安徽省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地度荒”,即借一部分土地给社员种麦,鼓励社员多种“保命麦”。……“借地度荒”之后,在肥西县山南区诱发了“包产到户”。不久后,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又秘密把全村土地分到了农民手中,年底产量迅速提高。1979年,万里两下山南,三到凤阳,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农民说,大包干就是好,保证一年能吃饱。小岗生产队在1979年成为全公社的“冒尖队”,全年粮食总产量13.9万斤,相当于本队1966年至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人均产粮1200斤;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万元,人均400多元。“要吃米,找万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流行的这样一句民谣,表明了老百姓对于农村改革的拥护。
——摘编自《人民生活就是最大的政治 万里:中国改革的高级工程师》作者:黄金生(《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十五期)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最先从哪开始?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