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线、方针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D.两次会议的路线、方针、郑策都在实践中得到长期坚持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主张用什么原则处理两国关系( )
A. “求同存异”的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的原则
D.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4、从2001年起,我国将每年12月4日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是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时间是( )
A. 1954年 B. 1956年
C. 1982年 D. 2004年
5、截至2018年,中国已同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重要国际组织,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
A.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B.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C.清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奉行结盟的外交政策
6、“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灵活性。以上言论描述的是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特点
7、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游客的喜爱,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中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B.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
C.说明人们从吃饱进步到吃好,绿色食品等观念深入人心
D.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饭菜
8、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9、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民族团结,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0、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我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历史性的跨越。这艘飞船是( )
A. “神舟”一号 B. “神舟”七号 C. “神舟”五号 D. “天宫”一号
11、如表为某同学访谈爷爷后的记录,根据访谈记录可以判断爷爷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A.①新中国成立 ②三大改造 ③土地改革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B.①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①政协会议召开 ②抗美援朝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D.①政协会议召开 ②三大改造 ③土地改革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新中国做出了哪些举措
①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③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下列城市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A.深圳 B.北海 C.长江三角洲 D.满洲里
14、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农民甲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B.农民乙说: “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C.农民丙说: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D.农民丁说: “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15、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一国两制
B.资本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求同存异”的方针
16、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米的伟大飞跃。”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以及到强起来"的杰出人物分别是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
C.邓小平、胡锦涛、江泽民
D.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
17、体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政府机构是
A. 特别行政区
B. 直辖市
C. 省
D. 自治区
18、如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创作的时间是1958年﹣﹣1960年间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我国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9、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得到和平解放。下列能够佐证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A.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B.清朝平定回部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
C.元朝设宣政院和清朝设驻藏大臣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21、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_____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_______,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统一、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一一
(2)彻底催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一一
(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一一
23、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____________”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__写进党章。
2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的总路线。
25、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_____,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8、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________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________;等等。
(4)起止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年开始执行。到_______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5)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________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________、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__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迈进。
29、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_____爆炸成功。2012年9月,我国第一首航空母舰“____”交接人列。
30、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31、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索。
(1)回顾历史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和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2)总结成就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是谁吗?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
(3)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32、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3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在哪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是什么?
34、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引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四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1950年为推进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的顺口溜讲述的是哪个制度?此次改革后,土地所有权是否再次发生变化?
(4)材料四中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中央决定土地承包再延长多少年?
(5)综合上述材料,党在土地问题上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