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沙俄
2、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从孙中山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是
A.创建民国,推翻清政府
B.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保护辛亥革命成果
D.进行护国运动,维护《临时约法》
4、“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下列情景中不能反映这一史论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军英勇杀敌
C.邓世昌黄海抗日
D.义和团反抗侵略
5、“……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那里人民得解放,”《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下列不属于中共一大内容的是
A.通过了党的最低纲领 B.确定了党的名称
C.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D.要实现共产主义
6、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 变中国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 用武力保护鸦片走私的公正合法性
C.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7、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事工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留学生出国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实现了完全统一
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实现了国家现代化
9、《光明日报》“百城赋”栏目中曾刊登一篇《香港赋》,其中“城下之盟,割我香港,百余年来,国人痛心”,一句中“城下之盟”指的是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长津湖》《水门桥》系列电影的上映,让我们感受到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C.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探究精神
11、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的是( )
A.洪秀全
B.冯云山
C.杨秀清
D.萧朝贵
12、毛泽东曾欣喜作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桥”指(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上海长江大桥
D.贵州跨江大桥
1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包括了( )
①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② 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③ 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④ 开展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卅运动中
D.五四运动中
15、下图中某年以后的数据变化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最有可能是我国
A.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颁布新的宪法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6、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持续不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 C. 义和团运动 D. 李自成起义
17、下列史实能说明西方列强的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的是( )
A.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8、某文献记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该文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19、“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类似的思想主张(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20、“它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1、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导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____________;日军在____________制造了大屠杀。
2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的曲作者是
(2)“四五运动”中,百万群众悼念的人是
(3)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24、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水稻。
25、___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6、1923年2月,_______________工人举行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7、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____。
28、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的协议是( )
29、正面战场的变化: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_______。
30、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____(人物)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____(人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探究题。纵观国共关系的发展史(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某历史兴趣小组从以下角度对这段历史展开了探究:
(两次合作)
(1)从1924年到1949年,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请分别指出两次合作各取得什么成果?
(两次分裂)
(2)两次合作破裂的标志都是蒋介石发起的军事行动,请问第二次合作破裂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合作破裂,带来了什么后果?(从祖国统一角度作答)
(新的合作)
(3)你认为国共两党在21世纪应该怎样开展新的“国共合作”?
32、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写出与图片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应的四个条约的名称。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的名称,请归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过程。
(3)为实现革命理想,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什么革命组织?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3、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4、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在这1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图
(2)据材料二,归纳1978年~1982年中国农民收入变化呈现的态势,并指出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原因。
材料三 1980年,国务院决定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等六个方面的优先,当年,我国轻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18.4%。1980年、1981年和1998年,我国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9%、51.5%和49.3%,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1%、48.5%和50.7%。
——均摘自萧国亮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积极发展轻工业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4)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索。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