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等产业。“他”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侯德榜
D.荣氏兄弟
2、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共七大的内容(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并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C.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D.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3、新华社电文曾说:“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还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
A.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4、抗战胜利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日本
5、全面侵华开始后,日本提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
D.扭转了全民族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6、1919年,大约五千名北京学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有些历史学家将它称赞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它指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7、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部创办的海军是: ( )
①南洋水师 ②北洋水师 ③东海水师 ③福建水师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8、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我国大陆全部解放
9、“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这段话评价的是哪次起义
A.广西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安庆起义 D.武昌起义
10、下图是北京逸仙中学的校徽。据说这所中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一位革命家,他创立了三民主义,缔造了中华民国。那么,这位革命家是( )
A.鲁迅 B.黄兴 C.毛泽东 D.孙中山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浮雕有改革开放的场景
B.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1949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1949年10月I日开国大典标志祖国大陆全部解放
12、“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
B.阿古柏入侵新疆
C.中华文明遭到英法联军的摧残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3、威廉.J.本内特在《美国通史》中说:“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对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这表明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B.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裂
D.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14、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贡献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在中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5、一位日本历史系大学教授感慨:“1949年,你们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侵略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解,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对此最准确理解是( )
A.宣告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B.打败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慑了日本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
D.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亚洲和平
16、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该历史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为( )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祖国统一
D.外交成就
17、左宗棠认为伊犁、乌鲁木齐都是我国疆土,尺寸不可让与俄国人,由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伊型将军
B.成立海军衙门
C.设置总理衙门
D.率军收复新疆
18、下图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号封面,上半部分是一排中国青年学生,下半部分为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人像,并在第一刊刊文称其为“艰苦力行之成功者”。陈独秀这样设计意在( )
A.启发新青年积极进取
B.倡导国民新道德意识
C.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D.荡涤封建旧文化毒害
19、1912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已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文中的“共和国”( )
A.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尝试
B.完成了近代中国探索的任务
C.源于早期苏维埃共和国的思想实践
D.凝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20、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商人。虽然他们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抵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D.彰显了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
21、1851年,________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哀悼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_____________。
23、(1)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①________城创立,号召信仰唯一真神安拉。
(2)达芬奇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②________》。
(3)1777年大陆军在③________战役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
(4)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④________》参加叛乱各州的黑人获得解放。
(5)达尔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⑤________》。
24、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______,扩大侵略利益。
(2)借口:“______事件”(英国)和“______事件”(法国)
(3)起止时间:1856年10月至______年10月。
(4)发动国:______;帮凶:俄、美。
(5)经过: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广州和大沽炮台,逼近______。
(6)结果:
①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______,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______自由航行等。
②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______的合法化。
25、《_____________》使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等,《_____________》使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了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6、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______________在绍兴准备策应,被捕遇难。1911年4月,黄兴亲率革命党人在广州__________起义也失败。
27、经济、科技、国院建设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l)____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6年,中国组建____部队,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大大增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8、意义: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________、________带来了一线曙光。
29、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 夺取。
30、1860年,____________火烧圆明园。1900年____________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凶恶本质。
31、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32、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2)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33、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清末状元张謇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1)请列举一例张謇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张謇的救国主张是什么?
(2)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整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造成此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前途的认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中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