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下列哪制度(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2、下面是小明同学在课堂上做的笔记(部分)。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①周口店龙骨山 ②过着群居生活的直立人 ③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韩、赵、魏三家分晋出现在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说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有利条件是江南地区( )
A.政府重视农业
B.自然条件优越
C.社会环境安定
D.有技术的劳动力数量增加
5、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6、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西晋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废除丞相
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8、《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等级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度
D.丞相制度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科举制
10、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C.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1、这项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人与自然最为和谐的自然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丛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项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
1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某班同学准备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列选项与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产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D.对外交往活跃、外贸活动频繁
14、南北朝时期开凿的著名的龙门石窟位于
A.四川成都
B.河南洛阳
C.云南昆明
D.山西大同
15、中国陶瓷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请将下列陶瓷制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16、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和边疆政权之间有和平交流,有时也有战争。你如何看待这一时期他们之间的战争呢?
A.是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B.宋朝地方势力发动的叛乱
C.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D.中央政府打击地方分裂势力的战争
17、近日,著名作家倪方六指出了在古迹景区内五个“著名错字”,其中“天下第一错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字,“辛”下多了一横。(见下图)清朝前期修建承德山庄的根本目的是( )
A.让蒙古王公觐见皇上
B.让蒙古王公陪皇帝打猎
C.联络与蒙古王公的感情
D.加强地方与中央联系,以巩固统治
18、有的历史事件会成为一个时期代表性的政治符号。东汉中后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成为代表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政治符号”是( )
A.国人暴动
B.匈奴南下
C.八王之乱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这体现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
A.勤俭治国
B.休养生息
C.以德化民
D.以武立国
20、“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仍能有效管理天下诸侯 B.诸侯之间的战争特点是兼并
C.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地位动摇 D.周平王开始分封诸侯
21、文物识别。在表格中填写下列各图文物或想象图的名称以及使用的远古居民。
22、1069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___主持变法,希望以此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明朝初年,___________在积极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3、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___________乃至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
24、北宋时兴起的后来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
25、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洛阳、扬州、北京和成都。
错误 改正
2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____
27、2012年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8、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________”伟大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________。
29、列举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的建立者及民族完成下表:
30、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判断并选写出相关内容。
(1)《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多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轰动了洛阳城,大家纷纷传抄,以致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纸得以成为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主要有赖于谁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
(5)《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清朝前期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方位与措施对应连线:
东北 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
东南 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北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西南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3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中华文明成果。
(1)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2)秦朝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御工事——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3、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 人口数 |
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 | 1900万人 |
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 | 4141万人 |
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 | 4531万人 |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 1690万人 |
(1)据材料一,指出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