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之战,曹操狼狈逃命的过程中,有生动的“三笑”场面。一笑引出赵云,二笑引出张飞,三笑引出关羽。这三笑既表现了曹操的顽固自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B. “三英战吕布”是指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披挂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
C. 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他不听王平的建议,将兵寨扎在山上,被司马懿指挥将士团团围住,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D. 刘备行韬晦之策后园种菜。曹操请刘备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大惊,手中筷子落地。刚好雷声大作,刘备托辞害怕打雷,巧妙遮掩过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B.科技界的同志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职业培训中心举办的机电、缝纫、烹饪三个短训班,开设了汽车与摩托车维修、服装裁剪、中西式菜肴制作等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二京”则不然。
C.“三辅”是指汉朝对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的总称。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4、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与武决去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信义安所见乎
B. 畔主背亲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 请毕今日之驩
C. 空自苦亡人之地 与旃毛并咽之 置币遗单于
D. 因泣下霑衿 稍迁至栘中厩监 存亡不可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与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曾向他们学过礼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释立即明白,无需特别说明。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这里只谈第一种情况。不妨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进行局部改造。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
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着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诗者抒情之物,写景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审美出发,诗词地名往往化实为虚,转直为曲,意内言外。前面所举唐人馆驿诗便有这样的特点,普通的地名也经过了有意的渲染,被文学化,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历史地名入诗以后,由于有意略去了具体地点的特质,只保留表明事物性质类别的关键词,这样,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被淡化,而情感则被强化。所以,多数偏于抒情的篇章,地理因素都被淡化。这样,它就由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实名变成作品中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不同的读者都可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比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原来都是生活中的实名,各有地理要素,但其中具体的地名信息都被诗人有意略去,只保留具有形象性的部分。这么做,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和友人的情谊,并且,意象化的地名在诗中还和下面的浮云、游子互为映衬,形象性和感人度更强。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地名被文学化后既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
B. 诗歌创作中诗歌题目用历史地名;而为了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诗歌正文往往会用文学地名。
C. “孤驿”“孤馆”等词是诗人舍弃一般,突出个别,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而得到的意象。
D. 文学作品中有实感的词过多会妨碍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历史地名文学化的三条基本路径时,重点阐述了第一条路径。
B. 文章采用逻辑顺序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基本路径和意义。
C. 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最突出的表现。
D. 文章选用了三首唐诗进行分析,或详或略或印证,由浅入深,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都会被文学化,成为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和读者产生共鸣。
B. 文学地名可以使读者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
C. 诗者从审美出发,通过对历史地名的虚化使其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
D. 《送友人》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四词的地理因素被淡化,更利于表现作者和友人的情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风·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得早睡得迟,经常忙碌劳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绘飞流激湍轰响,转石声若雷鸣的情景,写出了蜀道险要的地势。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成事需要一些条件,其中之一是有“物以相之”;荀子在《劝学》中概括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写君子与众人重要区别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话丛台①
(唐)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2】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
B.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亦作“孝弟”,是古代重要道德规范。“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君子,先秦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合理措施和正确态度。
【5】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韩信忍胯下之辱,张良忍拾履之羞,终成伟绩;有人说,祥林嫂忍受不了鲁镇人们的冷言冷语,终发疯死去;有人说,忍字头上一把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