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
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2、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 )
| 1944年 | 1947年 | ||
| 人口比例(%) | 人均亩数 | 人口比例(%) | 人均亩数 |
地主 | 4 | 17.4 | 0.3 | 3 |
中农 | 40 | 6.4 | 35.5 | 6.2 |
贫农 | 46.8 | 3.0 | 63 | 5.5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3、下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一战使西欧工业生产遭到重创
B.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同盟国
C.一战后西欧工业生产持续下降
D.英国仍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
4、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5、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的创作风格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而波斯文学在这一影响中起媒介作用。其内容集东方文学故事之大成,包括三个部分:波斯故事、阿拔斯王朝故事、埃及故事。这说明《一千零一夜》( )
A.传播到了东方各国
B.以本土文化为题材
C.融合了多民族文化
D.代表东方文化复兴
6、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中国村名最长的村,位于安徽宿州萧县。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该民谣体现的社会价值( )
A.是研究皖北地区风俗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B.有利于察举制的实行
C.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王夫之认为:“天下将治,先有制法之主,虽不善,贤于无法也”。“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同时也指出:“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所以,“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据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
A.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B.治法与治吏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以促进社会转型
D.程朱理学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8、下图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
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土地
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
9、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约经营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
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1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军费支出在英帝国内仅次于英国,高达2亿多英镑。1919年,英国不但拒不兑现战后让印度实行高度自治的承诺,反而颁布了镇压印度民族主义者的《罗拉特法案》。英国的这些做法,客观上( )
A.促成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破坏了凡尔赛体系的稳定
C.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D.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13、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蓖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记录了手工业和农业工具构成部件的尺寸。宋应星的这些做法( )
A.已孕育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体现了传统科技对事物规律的探究
C.表明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推动传统科技直接向近代科技转型
14、从秦朝至隋朝,铜钱上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自北宋起,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形成惯例,如“淳化元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推动政权认同
B.确立纸币主导地位
C.保证铜钱质量
D.推动书法艺术推广
15、唐太宗主张不可将一罪作数种条目,立法不可让条目重迭,这样既有利于官吏记住,又可防止官吏在执行时徇私。这反映出唐太宗
A.努力摆正礼与法的关系
B.主张减轻刑罚,刑罚为末
C.倡导简约的法律形式
D.具有“仁义为本”的思想
16、如表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内对列宁经济政策的研究高潮中的部分述评。这些述评( )
学者 | 述评 |
杨承训 |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形成了以“个人利益关心和责任制为原则”的分配制度 |
李斌雄 | 列宁始终立足于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把拯救生产力主体的工农作为政策的关键环节 |
王元璋 | 列宁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任务体现为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等四项职能 |
A.印证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
B.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反映出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人民的共识
D.表明中苏两国外交关系有所缓和
17、康熙曾多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以示尊崇。他对佛道及其他民间宗教甚至迷信活动也都采取保护措施。康熙九年,他颁布“上谕十六条”,规定地方官要选年老有德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康熙这些举措意在( )
A.推行三教合一的思想
B.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
C.完善基层的道德建设
D.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
18、《汉书》分析某一政策“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该政策的作用是
A.稳定西周秩序
B.削弱周天子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诸侯王权力
19、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材料说明了
A.国务院当年的规定缺乏法律依据
B.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D.劳教制度的制定与废除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20、《十二铜表法》制定时,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获得钦定法律效力,铸就后无来者的美谈;《民法大全》是以特里波尼安和两位法学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说明,罗马法的发展( )
A.源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得益于法学家的专业优势
D.受到了被征服者的推动
21、据旅居中国的外商回忆:“今年(1881年)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无疑尽了很大努力来提高贸易总值。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这说明当时( )
A.轮船成为商贸运输主要工具
B.航运业业务范围待拓宽
C.宁波对上海的经济依赖增强
D.工商业者时间观念增强
22、如表为阿拉伯帝国时期著名医学家铿迭(796-873年)在其医学著作中所涉及的药物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此时的阿拉伯( )
区域 | 比例 |
两河流域和闪米特传统 | 33% |
希腊 | 23% |
波斯 | 18% |
印度 | 13% |
古埃及 | 3% |
阿拉伯 | 5% |
A.医学成就领先世界
B.医学体系较为完备
C.本土药物作用有限
D.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23、《仪礼·觐礼》日:“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周代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4、在贝希斯敦铭文中,波斯君主大流士宣布:“我是大流士、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王、各省之王⋯⋯”,“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波斯君主常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塑造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波斯君主的这些做法旨在( )
A.传承君主专制制度
B.维护帝国统一与完整
C.宣扬王权来自神授
D.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
25、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________、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6、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讲话中指出“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的一个里程碑。”该会议的召开距今( )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27、建立
(1)诞生:1792年9月,___________宣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2)巩固:1793年初,处死国王___________,民主力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8、电的应用的重大意义
(1)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____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3)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29、1840年,________国发动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___。中国开始一步步沦入________的苦难深渊。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________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是________,中国的历史进入了________革命时期。
30、文史常识检测。
(1)以下是中国古代年龄的称谓,请按从幼到长的顺序将其重新排列一下。
不惑之年、豆蔻、而立之年、弱冠、知命之年、总角、花甲之年、孩提、古稀之年、及笄、耄耋之年、襁褓、期颐之年。
从幼到长的正确顺序应是:襁褓、孩提、 、豆蔻、 、弱冠、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期颐之年。
(2)将以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补充完整。
天干:“甲、乙、 、丁、戊、己、庚、辛、 、癸”。
地支:“子、丑、 、卯、辰、巳、 、未、申、酉、戌、 ”。
3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_______召开,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选举_______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______________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
②国民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33、代表人物
(1)贝多芬
①国别:________音乐大师,有“________”之称。
②作品特点:洋溢着___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③代表作:九部交响曲(如《____________》《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
④评价:把____________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____________的先河。
(2)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3)莫扎特:被称为“______________”。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_______、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的步伐。“______________”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_______人士和_______等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改正了错划_______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35、请列举罗斯福新政具体措施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7、古代文明扩展的条件、方式、表现和影响各是什么?
38、古代日本是如何兴起的?
39、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带来怎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