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唐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题即是文章的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一文,面对两小儿关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3)《表里的生物》一文中,“我”对父亲表里的猜测、作出的观察请求、与父亲的交流都表现了“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 2、请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并认真抄写一遍,做到书写工整,行款正确。

    从齐腰高到与肩平___整整六年___六年间___每天的两声___老师好______老师再见___载着我对您不变的情谊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比一比,组词语。

    桅 ( ) 避 ( )  蔚 ( ) 蓄( ) 篷 (   )

    危 ( ) 僻 ( )  慰 ( ) 畜 (   ) 蓬 (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石灰吟》作者明代的(   ),名句是:   ____________  __

    (2)《墨梅》作者元代的(   ),名句是: _ ____ __

     

  • 5、认字标音。

    愠(  )  罔(  )

    殆(  )  焉(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中庭地白树____ A.安歇。 B.隐居。

    (2)寄书不达____ A.长度。 B.一直。

    【2】《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_______”一词看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在说法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画“×”。

    (1)《十五夜望月》一诗的前两句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____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委婉含蓄,别有韵味。____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诗人的心境都是欢喜的。____

    (4)这两首诗都以明月为内容,表达了思乡之情。____

    【5】下面的诗句中,同样以明月为内容的是(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7、趣味语文。

    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不简练,你能试着把它改写得简练一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歌的前两句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出发,描写了乡村四月的秀丽风光。

    2诗歌的后两句突出了乡村农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为题。

    你掉了一样东西

    这是一件真事,可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有一个女人,穿着不方便的长裙,在月台上追赶一张被风吹飞的纸。热心的人们看见她万分焦急的样子,便纷纷加入了追纸的队伍。可那张纸仿佛要存心逗弄大家,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像附了魂一样。越是这样,人们追上它的决心也就越大。大家认定那是一张至关重要的纸,捉不住它,那女人定会无比伤心失望的。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那张纸乖乖就范了。那个幸运地捉住了纸的人,得意地将战利品朝女人递过去。女人优雅地向大家道谢,然后拿着那张纸,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垃圾桶前,将它塞了进去。回过身,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现在这一片垃圾终于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官员,他说,他在澳大利亚办了一件特“栽面”的事。一天,他们参观团的汽车在野外飞驰,他吃了一个香蕉,随手就将香蕉皮扔出了窗外——反正车上也没外人,连翻译都是同胞。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司机是地道的澳大利亚人!“吱——”一个紧急刹车,司机一声不响地跳下车去,快速往回跑,捡回了那根香蕉皮,然后又一声不响地上车,开动。一车中国人面面相觑。翻译耸耸肩说:“别在意,他捡这玩意儿跟你扔这玩意儿一样自然!”我的那位官员朋友说:“唉,瞧我这嘴巴子挨的哟!”

    我的学校里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女校长,当她看见学生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时,她总是要追上那个人,温和地提醒他:“嗨,你掉了一样东西。”有学生反应极其迟钝,居然对她感激地笑笑说:“没有啊,校长。”她便指着地上的东西给他瞧,那个学生于是面红耳赤地拾起垃圾,跑掉了。

    “你掉了一样东西”,我喜欢反复揣摩这句话,挖掘潜隐在它下面的更深的含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逗弄——________             优雅——________

    2文中的地道指的是________自然指的是________。你能用地道自然的另一个意思分别写一句话吗? 

    ①地道——________

    ②自然——________

    3文中有两个表示意思的成语,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4短文叙述了三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那个官员掉的东西表面是指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穿长裙的女人掉的东西________,但是她给人留下的东西________

    6乱扔果皮纸屑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能看见,请你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奉劝人们改掉这一陋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语段赏析

    我爱在树林中漫步,这里有嫩绿的杨柳,碧青的梧桐,更有那苍翠的松柏。多么丰富的绿色啊,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柔和恬静,充满了生命力。在这绿色的诗一般的境界里,人们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积累的疲劳。怪不得人们常常用绿色来粉刷房屋,以获得宁静和凉爽的感觉。

    1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2       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这段话告诉我们作者喜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按课文写在方法续写一段话。

      我爱在树林中漫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的活动主要有哪些?(至少写出六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的加点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4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试着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外对比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舒乙

    ①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②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③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1作者觉得祭灶仪式“最具戏剧性”“近乎开玩笑”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麦芽糖来“贿赂”灶王爷,让他报喜不报忧。

    B.家家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这个仪式。

    C.供桌上的糖瓜儿最后还是被孩子们吃了。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提到了三种食品,但作者仅重点介绍了一种——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

    3将短文与老舍《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阅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主线来介绍春节习俗,本文则是选取了几个不同方面的习俗来写。

    B.本文将祭灶作为重点来写,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则没有写到这一点。

    C.两篇文章都将过元宵节的习俗作为描写的重点。

  • 13、阅读。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  )墙壁很光滑。

    ③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依次填入括号里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就……但是…… B.虽然……但是……因为……

    C.即使……也……但是…… D.只要……就……因为……

    2短文的说明对象是(  )

    A.蟋蟀 B.蟋蟀的住宅 C.蟋蟀的平台 D.伟大的工程

    3蟋蟀建造住宅的条件是(  )

    A.有水源 B.隐蔽 C.清洁  D.卫生

    4短文中“平台”是指(  )

    A.草丛 B.隧道 C.微斜的门口 D.堤岸

    5“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称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一定没问题。”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搂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屏障________  伸展________  凝结________  意料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符合下面句子意思的词语。 

    ①形容态度温和顺从。________

    ②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写母亲心情的句子。

    4母亲每一次开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一面面红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十分鲜艳。(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这片土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喜悦。(仿写句子)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早上没吃饭,到中午时,肚子饿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儿对妈妈说:“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万花筒。

    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草看起来很柔弱。小草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用关联词语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写句子。

    ①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别开生面。按要求改换句子的形式(不能改变句意)。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应用文。

    李华同学患重感冒,医生要他休息两天。请以李华的身份给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日期是31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