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跟着作者来到烟台的海,真切地感受到四季变幻赋予了烟台的海冬日的 ____________,春日的 ____________,夏日的___________ ,秋日的 ______________。难怪作者赞叹道:“ 烟台的海是 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 。”
2、日积月累。(10分)
(1) 正直是 之本。
眼泪无法洗去 。
人是为了 才活着。
最伟大的见解是 。
只有那些 的人,才能熬过 ,迎来 。 (2)除了本单元的文章,我还读过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 》,作者(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凄凉——(________) 简陋——(_________) 寂寞——(________)
野蛮——(________) 忧郁——(_________) 叛变——(________)
4、填空
1.鲁滨逊一生中最为可怕的遇险是______________。
2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逊 _______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逊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__________。
3.下面是一段外貌描写的人物是谁?说出他的性格特点。 他是一个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汉子,四肢长得又直又结实,但并不粗大;个子很高,处处 长得很匀称;年纪看来大约二十六岁。
(1)他是_____________ (2)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写日记时把荒岛命名为 ______,他把他的仆人起名为“星期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填空,再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 )。
仿写:(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6、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美文欣赏屋。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观 书 有 感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ménɡ chōnɡ):古代大型战船。 ②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③中流:水流的中央。
【1】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向来枉(wǎng wàng)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xíng háng)。
【2】根据注释提示,试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前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不要去做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该为艨艟的自在航行输送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看中庭④栀子花。
注: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招呼。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院子中间。
【1】解释古诗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古诗,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诗中“鸡鸣”的原因是______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2)诗中所写的景色是______季。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______
(2)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______
(3)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ū 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对勾。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
【3】本段从哪些角度写出了除夕的热闹_______我们生活的地方除夕有哪些习俗_______________。
【4】正月初一和除夕截然不同的是_________。写出两句关于春节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愿望与成功之间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他们有这么一段对话。
记者: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在林肯致朋友一封信中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比较低的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_____可以搬走的话,主人_____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_____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_____一块块孤伶伶的石块,_____往下挖一英尺,_____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习汉语。据说1922年,他在广州采访时,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1】文中的“英名”的意思是__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
【2】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因为 就 如果 就 只要 所以 B.只要 就 因为 而是 如果 就
C.如果 就 因为 而是 只要 就 D.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如果 就
【3】“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马维尔在1864年就听到的这段话却到1914年才弄明白意思。读了短文,你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了吗?请在下面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肯曾经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你曾经认为你生命中不可能的事情是什么?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又是怎样看待这个“不可能”的?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这篇短文提供的信息,请推算出马维尔采访孙中山时是多少岁,并用一段话写清楚你的推算过程和结果。可以结合算式说明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题目是“愿望与成功之间”,读了文章后,你知道愿望与成功之间是什么吗?请在下面写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想和文中提到的哪个人物交谈?把你想跟他(她)说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渴望
晓萌今年过生日,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生日前三天,晓萌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他给爸爸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快感觉。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爸爸听完后,只是说一句:上学吧。晓萌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日前一天,没见到爸爸的任何动静。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先搁在爸爸的枕头边,又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晓萌心里想,爸爸肯定会看见的。
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晓萌彻底伤心了,因为爸爸什么也没有买。晓萌在家里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
【1】晓萌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日前三天,晓萌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想一想,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3】第3段中画横线放、搁、压、粘三个动词表现了晓萌________的心理。
【4】《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训练。
无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_________时期。
【2】③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些”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5】⑦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⑨段划线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
13、《穷人》节选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a.这段文字主要是对桑娜的 描写。表明桑娜内心活动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考虑丈夫 ;一方面是 ,可又怕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对他说;再一方面是 。
b.选文连续用了七个省略号,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 ,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 ,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回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表示桑娜 。
14、阅读
为“我不能”举行葬礼(节选)
唐娜老师神情严肃地让学生拉起手,在“墓地”周围围成一个圈儿。接着,他庄重地说道:“朋友们,今天我很荣幸地邀请到你们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
“‘我不能’先生,您在世的时候,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您的名字几乎每天都要出现在各种场合: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现在,我们把您安葬在了这里,为您立下墓碑,刻上了墓志铭。希望您能够安息。同时,我们更希望您的兄弟姊妹——‘我可以’、‘我慝意’,还有‘我立刻就去做,等等能够继续陪伴我们。希望它们对我们每一个人、对全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我不能’先生,您安息吧,从今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振奋精神,勇往直前!”
【1】联系课文想一想“我不能”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娜老师说这些话是为了告诉学生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警醒与激励自己,请你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
[例] 李红说:“我要像张平那样关心集体。”
李红说,她要像张平那样关心集体。
小芳说:“我爸爸要带我去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 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改成直接对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 穿过的那双球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艾迪抽泣地说:“我很难过,没能给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中断通讯联系。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说他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请你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要求:
1.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2.把习俗写清楚。
3.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