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_______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_______
3.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________
2、照例子写字词。
例:表示“红”的意思的字:赤、朱、丹、彤。
表示“绿”的意思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________) 暴露——(________)
挺进——(________) 温暖——(________)
黑暗——(________) 漆黑——(_________)
4、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词语表达的意思填空。
目不转________ 赏心________目 眼花________乱
这些词都有“看”的意思,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其中____________表示看的东西多而混乱:____________表示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_____________表示看得认真专心。
5、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他喜欢画画,(______)会画梅花,(______)会画孔雀,(______)会画人物,内容也不一定。
(2)(______)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______)时间是最宝贵的。
(3)(______)你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你(______)会选择放弃吗?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书愤:__________________ (2)早岁:__________________
(3)衰鬓:__________________ (4)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______(人名)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三国时______(人名)的典故。
【3】“书愤”之“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____________,并在诗中通过______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5】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字词。
浸: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的山林景致。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
【4】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戴罪之宫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词,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哪些,然后写下来。(至少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匆匆》选段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对画“ ”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了,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之情。
B.过去的日子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C.时间多的是,就像汪洋大海一般。
D.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消逝的无影无终,想寻觅也无济于事。
【2】选段中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哪一句?请用“ ”画出来。
【3】“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中的“茫茫然”写出了( )。
A.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
B.阳光的耀眼充足
C.眼前光景的模糊不清
D.内心的迷茫
【4】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你从“旬”“瞬”“刻”“夕”“季”“晨”中选择正确的词填在句后括号里。
表示十五分钟的时间( ) 表示十天的时间( )
表示黄昏的时间( ) 表示很短的时间( )
【5】“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对句中“不能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作者想珍惜时间,希望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甘虚度年华。
B.说明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
C.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一遭,要有所作为。
D.说明作者认为时间不公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10、课内阅读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在文中“口”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2】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仿照这句话再写两个这样结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这四个词表现了 。
【4】写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为题。
你掉了一样东西
这是一件真事,可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有一个女人,穿着不方便的长裙,在月台上追赶一张被风吹飞的纸。热心的人们看见她万分焦急的样子,便纷纷加入了追纸的队伍。可那张纸仿佛要存心逗弄大家,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像附了魂一样。越是这样,人们追上它的决心也就越大。大家认定那是一张至关重要的纸,捉不住它,那女人定会无比伤心失望的。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那张纸乖乖就范了。那个幸运地捉住了纸的人,得意地将战利品朝女人递过去。女人优雅地向大家道谢,然后拿着那张纸,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垃圾桶前,将它塞了进去。回过身,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现在这一片垃圾终于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官员,他说,他在澳大利亚办了一件特“栽面”的事。一天,他们参观团的汽车在野外飞驰,他吃了一个香蕉,随手就将香蕉皮扔出了窗外——反正车上也没外人,连翻译都是同胞。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司机是地道的澳大利亚人!“吱——”一个紧急刹车,司机一声不响地跳下车去,快速往回跑,捡回了那根香蕉皮,然后又一声不响地上车,开动。一车中国人面面相觑。翻译耸耸肩说:“别在意,他捡这玩意儿跟你扔这玩意儿一样自然!”我的那位官员朋友说:“唉,瞧我这嘴巴子挨的哟!”
我的学校里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女校长,当她看见学生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时,她总是要追上那个人,温和地提醒他:“嗨,你掉了一样东西。”有学生反应极其迟钝,居然对她感激地笑笑说:“没有啊,校长。”她便指着地上的东西给他瞧,那个学生于是面红耳赤地拾起垃圾,跑掉了。
“你掉了一样东西”,我喜欢反复揣摩这句话,挖掘潜隐在它下面的更深的含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逗弄——________ 优雅——________
【2】文中的“地道”指的是________,“自然”指的是________。你能用“地道”和“自然”的另一个意思分别写一句话吗?
①地道——________。
②自然——________。
【3】文中有两个表示“看”意思的成语,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4】短文叙述了三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5】那个官员“掉的东西”表面是指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穿长裙的女人“掉的东西”是________,但是她给人“留下的东西”是________。
【6】乱扔果皮纸屑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能看见,请你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奉劝人们改掉这一陋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我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一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来,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 本文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⑴ 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⑵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字以内)
⑶ 衬托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字以内)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课外阅读。
①星期天去美国友人家玩,喝完饮料,顺手将空罐扔进了垃圾袋。“不,不,别丢掉,放储藏室那个硬纸箱里去。今天是星期天,他们会来收的。”朋友说。“谁?”“两个男孩子。”
②过了一小时左右,有人敲门,一个男孩的声音在问:“可以进来吗?”朋友应(yīng yìng)声道:“来吧,来吧。”听见他们熟门熟路进了储藏室,又听得叮叮咣咣一阵空罐子响,朋友与我在室内聊天,全然不介意小家伙们在储藏室里的折(zhē zhé)腾。
③十分钟(光景 光阴),孩子们在外屋喊了声:“谢谢了,再见。”接着传来轻轻的关门声。我忍不住(奇怪 好奇),走进了储藏室。几个曾装满空罐子的硬纸箱空了,一个摞一个地堆得整整齐齐。
④我推开大门,路上走着那两个小男孩,大的14岁左右,在推一辆装了不少空罐子的手推车;小的只有10岁左右,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友人讲这是哥俩儿,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空易拉罐,已经有一年多了,( )刮风下雨,( )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⑤“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空罐子在美国不会比在中国更赚钱。
⑥“是卖不了多少钱,可小哥俩讲他们要靠这个买一辆汽车。”
⑦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不知道□□他把手头一罐刚喝完的空罐子放进了一个硬纸箱□□说是在哥哥达到法定驾驶车龄时就能买上□他们是仔细算过的□□
⑧哥俩还在路上走着,那小的拉了条绳子在前面拖着,一边唧唧喳喳与在后面推车的哥哥说着什么,(干脆 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中爆着活力,撞来撞去。
⑨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追上这哥俩儿,冲(chōng chòng)着他们说:“嗨,男子汉们,将来你们那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1】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将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和读音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正确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的读音: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④自然段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
A.因为……所以……
B.无论……还是……
【4】照样子写词语。
熟门熟路(ABAC)__________ 整整齐齐(AABB)__________
【5】给第⑦自然段选择合适的标点。( )
A.“,” “,” : “, 。”
B.“?” “,” , “, 。”
【6】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称小哥俩叫做:_______和_______,从对哥俩称呼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觉得文中的小哥俩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森林的作用
①森林能起到其他植被及工程措施替代不了的护土保水作用。它通过树冠、树干和枝叶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减少砂土流失;又因森林植被的残落物和林木的庞大根系,使森林土壤形成储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雨水能迅速下渗贮存起来。据统计,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1米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到2000立方米。这样,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至少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从这个意义上,人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
②值得强调的是,森林在特大暴雨下能起削弱洪峰缓解险情的作用,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沙颖澡和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3天内降水量达800到1000毫米,使板桥石和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决口,造成极大的灾难;而同一条件下的薄山、东风两水库却经受了洪峰的冲击,没有出现险情。据事后调查,认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那两座失事水库上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仅为20%,而安然无恙的两座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正因为如此,前两座水库每天因暴雨淤积的泥沙最高可达40厘米,使库容日减;终于(niàng) 成大灾,从中可以看出,森林在消除水患方面的重要作用。
【1】根据拼音,在短文中画横线处写出正确的汉字。
【2】解释“库容日减”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
【3】第①段中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里列数字是为了具体准确地说明:________。
【4】第②段中“同一条件”指的是:________。
【5】这篇短文说明了________。
15、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2)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缩写句子)
(3)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修改病句)
(4)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改为双重否定句)
17、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20、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题目:由________引起的回忆
提示与要求:先补充题目,横线上可填某一时间、某种物品、某一印记……这些时、地或实物会引起你的什么回忆呢?请你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内容真实,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