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茂名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课文《北京的春节》综合回顾。根据提示,梳理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线轴图。

  • 2、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 

    ①慈母情深:________________

    ②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

    ③高尚情操:________________

    ④依依惜别:________________

  • 3、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中“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借竹子的傲气表现了作者自己_____________的品格。

    2.《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一部小说。小说中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了一系列离奇故事,其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用小标题或一句话简洁概括),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人。

    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特殊习俗都有一定寓意,例如: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为:_____________(写一个四字词语)。在我们遵义也有很多地方风俗,请你从以下提供的节日(节气)中选择一个写下来。向外地朋友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遵义风俗。

    元宵 冬至 清明 除夕 端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提示型默写:

    1.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3.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森林人不知,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4.峨嵋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 5、 根据诗中所写,请你想像一下泰山的景色是么样的?在下面画一画。

    满分5 manfen5.com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故人:____

    辞:____

    烟花:____

    下:____

    唯:____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送别的时间:____;故人的去向:______

    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天气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

  •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巴峡__巫峡,_____襄阳__洛阳。

    1将上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2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的作品,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此诗堪称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他最高兴时写下的诗。

    3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从以下诗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4在学习古诗文时,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比如:诗中的妻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青春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   1.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认识。

    2.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他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3.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4.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 分析)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5.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在短文前给加上题目。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搬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   )里加上关联词语。

    4“~~~~”线画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5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划掉。

    6分段,用“‖”线分段,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作业布置

    破碎的青花瓷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景德镇瓷器了。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免落了这个俗套。

    在一家瓷器店,我终于看中了一只青花瓷瓶。那色泽、那釉体、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我买下这只价格不菲的青花瓷瓶,就像买下了整个景德镇。一路上,我双手搂着这只青花瓷瓶,就像搂抱着个宝贝,格外小心,在心里还一遍遍描绘着将这只青花瓷瓶放在家里什么地方。我怀抱着这只青花瓷瓶,心中绽放出别样的温暖和甜蜜。

    到家了。远远地,我就看到了那束温暖的灯光,那里是我生命中最放心最安妥的地方。我一手搂抱着青花瓷瓶,一手拿钥匙去开门。

    我将门一拉,只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哗啦——”随后,是一片寂静。我低头一看,布袋里包装的青花瓷已软了下去,用手一抖,只听得见布袋里“哗啦、哗啦”瓷器碎片的声音。

    我千辛万苦,一路颠簸,眼看就要跨进家了,就在拉开门的一刹那,却在门边撞到了怀里的青花瓷。顷刻间,这华丽的青花瓷瓶就化为乌有了。随着青花瓷破碎的,有我心里的那个梦想,还有那个想对人炫耀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那声“哗啦——”过去了,不着一丝痕迹。

    望着一桌的青花瓷碎片,我心里充满了沮丧和失落。妻子看到我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在一旁抿嘴窃笑。

    第二天,妻子下班回到家,故作神秘状,喊我到她身边来,说要给我看一样宝贝。我还没有从青花瓷打碎的阴影中走出,闷闷不乐地走了过来。只见妻子像变魔术似的从包里拿出一只青花瓷瓶,往桌上重重地一放,说道:“你的青花瓷又回来了。”

    我眼前一亮,惊喜地问道:“你是从哪里买到的?”妻子淡淡一笑道:“很简单,家门口小店里就有卖的。”

    真的,这只青花瓷与那只毫无两样,放在家里一样古朴、典雅。我千辛万苦买回家,成了一堆碎片;妻子却易如反掌,就将这仿真青花瓷给买回家了,而且简单、实用。

    人生中,我们总是在苦苦地追寻和向往着某种华丽的景致,以为别人拥有的是一片大森林,自己只有几棵狗尾巴草。于是,千方百计,也想拥有那样的景致。殊不知,最美的景色就在自己身边。我们错过的常常是唾手可得的实物,得到的却是一种破碎的“青花瓷”。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这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列举了几种阅读方法?分别是谁的什么阅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读书时可以在页面空白处____________;看到喜欢的段落,可以____________;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__________;读完整本书,还可以写出_________,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 12、非连续阅读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

    材料三:

    【1】材料三是中国环境保护标志,请选择其中一个构图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材料一、二、三,说一说自己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

    风俗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每年正月都“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回答,为什么母亲会“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喝会酒你了解到村里人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母亲说的“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一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   )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们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用“   ”画出写灯的句子。作者着力描写了灯的

    4这两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总结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采用的段落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5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句子训练营

    ①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被满面笑容的外公叫进房里。(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累得不行了,不得不休息一会儿。(改为一般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已经快晚上八点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通信员回答说:“你从城市来,爱干净讲卫生。我们已经习惯了,没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抱怨地说:“太阳先生,你要怎么做,随你的便,我们早已决定不再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作业本说:“我今晚要批改这些作业。你送来的试卷,我放在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表达与交流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习作,字数不超过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