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茂名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 2、根据课文,写出句子的前句或后句。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到牵牛织女家。

    (3)春天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叶绍翁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惜春的诗人来说,又略带离别伤感,宋代诗人王观“才始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和春住。”

    (4)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 3、我会填。 

    名称   朝代 作者

    《元日》   ______   ______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_______   ______

    《七步诗》   _______ ______

    《芙蓉楼送辛渐》   _______ ______

    《石灰吟》   _______ ______

    《竹石》   _______ ______

    《江畔独自寻花》   _______ _______

    《浣溪沙》   _______ _______

    《已亥杂诗》   _______ _______

    《鸟鸣涧》   _______ 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_______ _______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_______ _______

  •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前后不要重复。

    ________然大悟 ________然大物 ________然泪下

    ________然无存 ________然若失 ________然起敬

  • 5、课本直通车

    1. 这一单元,高尔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早晨,毕淑敏向我们介绍了一棵_____________的向日葵。

    2 “舟已行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惑乎!这句话出自寓言《__________》,从这个故事中,我受到这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 ——   ——     ——

     

  • 7、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读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

    1补全诗句。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的思想感情。

    4诗中的意思是__促织就是__。作者看到___,料想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卜……”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恶……”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现代文阅读。

    泪水中收获力量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有关节日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年画约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蓬勃发展。至明清两代,南北方各个年画产地逐渐形成。

    ②中国年画里蕴藏着大量吉祥符号,每种符号都代表了人们在新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牡丹代表富贵;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生命力旺盛。中国人善用谐音,用谐音传递出美好的愿望。如,莲花的“莲”,谐音“连”,有好事连连之意,同时谐音“廉”,又有了清廉的意象;蝙蝠代表幸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花瓶代表平安;鲤鱼代表富裕。更有意思的是,各种吉祥符号组合起来,又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比如把如意放置在两个柿子之间,寓意事事如意;或将如意、柿子放置于柏树之间,寓意百事如意。

    材料二①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年轻人渐渐成为了一家之主,他们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二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多了,节日偏爱消费和休闲,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绑()习俗;三是年文化的传统含义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四是年画、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样样从年的活动中撤出。有一种说法,过年只剩下吃合家饭、看春节电视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而拜年还在向“电话拜年”政变,如果春节晚会再不带劲儿,便真成了“大周末”了。

    ②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选自冯骥才的《年文化》)

    材料三 ①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人过年有“新俗”。近几年,电话、微信、邮件等电子拜年方式层出不穷,十分便捷。按照传统习俗,发压岁钱是晚辈最盼望的礼物。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反其道而行之,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以表达感恩之情。以前过年,讲究待在家里一家团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年时去旅游……新的时代,新的过年习俗,受到现代人的欢迎。

    材料四 ①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中国节,指中国民间相传的纪念日、欢庆日和被中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

    节日

    时间

    相关信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1)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元宵(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2)《北京的春节》(老舍)

    (3)上联;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下联: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植树节

    公历3月12日

    (1)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增强群众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意识,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的节日。

    (2)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踏青、扫墓……

    (3)清明节与泰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公历8月1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词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戴茱萸、吃重阳糕……

    ……

    ……

    ……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年画的开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发展。( )

    (2)中国人善用谐音表达祝愿,如牡丹代表富贵,莲花象征生命力旺盛,蝙蝠代表幸福,花瓶代表平安。( )

    (3)材料三中的“反其道而行之”是指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

    (4)“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这副对联适用于重阳节。( )

    【2】对材料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年画里的吉祥符号,表达美好祝愿。

    B.材料二介绍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年味变淡了。

    C.材料三介绍了随着时代变化,现代人过年有了“新俗”。

    【3】两名同学展开了辩论,一名同学的观点是“现代过年需要传统习俗”,一名同学的观点是“现代过年需要新习俗”。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参与辩论,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写出观点和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展开了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节日,把读到的和联想到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5】同学们为召开“多姿多彩的节日”主题班会,准备了丰富的节日。请你根据下面的任务要求,照样子设计一个节日,并撰写节目串词。

    任务1:设计一个节目。节目形式不限,如歌舞、朗诵、小品等;节目内容积极向上,可以从“我喜爱的节日”“节日文化”“节日的色彩”等任意一个角度构思。

    任务2:借助上述材料中的内容,为你设计的这个节日撰写一段节目串词,串词不少于两句话。

    (1)节目:小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串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六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师恩难忘,让我们心存感激,走过老师的窗前,送上我们的祝愿。

    (2)节目:________________

    串词: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首孝悌(tì),次见闻。意思是说,人生的第一要务是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增广见闻。可见,孝敬父母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在美国有一个人,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续弦,继母不疼爱他。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儿子,对他就更加不好了。他在继母的打骂中成长,即使这样,他依然孝敬父母。在一次车祸中,父亲与弟弟身亡。继母失去了丈夫和自己的宝贝儿子,她伤心过度,疯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生活异常艰苦,他一边工作,一边照料继母,还要带着她去看病。疯了的继母对他的打骂更加厉害,骂他对她不好,骂他不让她吃饭,骂他虐待她。旁人不理解,左右邻居、亲戚都骂他不孝。他不解释,依然带着继母看病,一看就是十年。十年以后,继母的病好了,她被儿子的行为感动得痛哭流涕。

    后来,他去竞选总统,继母决定帮他拉选票。在他竞选总统的前几年里,他连连失利,继母鼓励他继续竞选。那天,在一个很关键的竞选演讲现场,继母突然又疯了,她开始打他骂他,民众哗然。他再也顾不上竞选总统的事,拉着继母要去看医生。这时,继母突然说:“我没有疯,以前的十年里我是疯了,疯了的我一直像这样骂他打他,他不仅不嫌弃我,还依然把我照顾得很好,给我看病。说着说着,继母抱着他哭了:“这就是我的儿子!”民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大家纷纷为他投票。继母的这一举动,使他获得了最高票数,使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他就是美国的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

    我们来看,“字是由一个在前面的字和一个在后面的字构成。其实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弟子规》中说:“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才去做学问,可如果前面的孝悌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去学后面的”?在古代,选皇帝的继承人时,皇帝和大臣首先考虑的是孝悌,以德为主,然后才是智商和才能。可见孝悌在一个人品德中的重要性。

    现在,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都只注重能力和知识的学习。可我们忘了,孝敬父母,才是我们最该学的第一课。

    1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说孝敬父母比学习更重要,只是说的角度不同。这在写法上叫做(  )

    A. 详略得当   B. 首尾呼应   C. 前后矛盾

    2短文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的作用是(  )

    A. 写得直接、真实、亲切。

    B. 好像作者面对着我们交谈一样。

    C. 叙述自由灵活,不受时间限制;让读者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D.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3短文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引用了《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其目的是(  )

    A. 说明学习重于孝敬父母。

    B. 说明孝敬父母重于学习。

    4短文第③段中(继母)被儿子的行为感动得痛哭流涕和第④段中民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两处都有感动二字。继母感动的是__________,民众感动的是__________

    5短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继母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继母此时_______的心情。

  • 13、阅读快乐岛。

    春天

    阳光迟钝地醒来,风平息了

    小草脱去薄脆的冰衣,顶着太阳的花束

    我嚼着草叶,嚼着嫩嫩的春

     

    几只水灵灵的小鸟啼着清新

    它们的眼神给我的血管注射着快乐

    我发现心思抖落的时候新鲜而纯净

     

    春已不在季节的门槛徘徊

    树成群地站着,不再想失落翅膀的痛苦

    我那甜甜的思绪脆脆地滴落着

     

    小桃树浅红的笑容纯真而恬静

    金黄的阳光在嫩色的叶子上一格一格移动

    我的年龄开着一朵米色花

    112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春天?34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大量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抓住( )、( )、( )等能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 )、( )时节的不同景象。

    3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 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_______白的_______黄的_______紫的_______纯洁_______娇小_______鲜亮_______这么多_______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1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字换成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________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把他的耳朵吵聋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廊外面的地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说:“我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用锅炉铁板把洞口的大门钉上了一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

  • 18、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小心地说道:“我没有开玩笑,请救救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保持句意不变。

    ①同学们推荐她。她参加普通话比赛。

    ______________

    ②老师要求大家。大家发表意见。

    ______________

    2)把一句话改写成两句话,保持句意不变。 

    ①我请妈妈给我买文具盒。

    ______________

    ②我请张晓明天到公园去玩。

    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①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