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扬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王老师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_______)(_______

    2)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_______

    3)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_______

    4)他一面走,一面伸手摸着衣袋,好像里边装着宝贝。_______

  • 2、成语接龙。

    1.千门万____告人____风残____明风____天白____理万____不可失

    2.己所不____擒故____横交____综复____草从____龙活____头蛇尾

  • 3、课文中的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   (   )

    2.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   )

    3.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   (   )

     

  • 4、句名默写。

    ①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③《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奋发努力才能不辜负年少时光。(《长歌行》)

    ⑤郑燮在《竹石》中表达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_____、“卧龙_____、“凤雏_____ 、“美髯公_____、“小霸王_____ 、“常胜将军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____________,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

    体裁是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这句既写送_______,又送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的深情。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____, 把山比喻为____________, 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 8、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他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1按拼音写词语。

    yùn nù   wǎn xī   mí   màn   péi zāi

    (   )   (   )   ( ) (   )

    2第一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 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 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 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E. 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 10、课内阅读。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________。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________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

    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枣树

    我家院子里有棵高大的枣树,它有一个粗壮的主干,树皮是褐色的,虽然看上去它很粗糙,我却喜爱它。‖

    春天,光秃秃的树枝上长满了黄绿色的小花。花瓣很小,几朵花开在一起,和叶子紧紧相连,就像一簇很小很小的绿色绒球,是那么不引人注目,如果不仔细看,几乎找不到它。

    枣树的叶子和花朵,不像其他树木那样引人注目,它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枣花用芳香吸引着成群的蜜蜂,把自己的花粉无偿地献给人们,制成高级补品──枣花蜜。

    秋天,枣树结满果实,一颗颗小枣点缀在绿叶之间,微风吹来,向人们点头致意。红枣营养价值极高,补气养血,还可以当作药材。‖

    我喜爱枣树为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要像枣树那样,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

    1文中已经用“‖”分好了段,你能概括一下段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二自然段中,用横线划出一个静态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四自然段中,用波浪画出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叙________了,赞美了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那个贫穷而又温馨的春节

    聂 茂

    1973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当时家里已没有粮食。大年三十,天还没亮,父母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叫醒。父亲领着我们上山挖蕨,因担心被村民瞧见,便起得特别早。我们懵(měng mēng)懵懂懂地走在父母后面,刚到村口,竟意外地碰到一位邻居。他问我们干啥去,父亲有点儿慌,想撒(sǎ sā)谎又不会,想实说又难以启齿。还是母亲说开了:“我们去挖点儿土,开春了,麦子还没点哩。邻居看着我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篓,有点儿疑惑,但没吱声就走了。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灯火通明,小家伙们还点起了鞭炮,我们这才悄悄地下山。一到家门口,父母和我们全惊呆了:门口放着鱼、肉、米、鸡蛋等食品。父母怔怔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打开门,让我们进去。父母去找早上碰到的那位邻居问:这些年货是谁送的?邻居回答说不知道。父母又挨(āi ái)家挨户去问,可谁也不承认送了东西。

    当晚,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父母看着我们,一言不发。

    那晚,父母没有动过筷子。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dùn tún)好后,用小碗分了二十下。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我们有点儿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送完,我们回来吃乡亲们送来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shǔn xǔn)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村子里除我家之外,总共二十户,我们全送到了,没有一户因为送的东西少而拒绝。回来后,我看见沉默了一整晚的父母开始说起话来。父亲在灶膛里烧火,母亲把我们昨晚没有吃完的蕨和从篮子里割的一点儿肉炒了一大碗,还煮了鱼头汤和米饭。我们兄弟姐妹的脸上荡漾着笑容。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村民们端着碗陆续来到我家,他们夹了一点儿蕨后放进一大块鱼或一块肉,然后笑着,边吃边走开了。村民们全走了,一大碗蕨也没有了,却留下来三碗满满的肉食。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不知怎的却流出了眼泪……

    那年的春节,我至今历历在目,温馨(xīn qìng)而清晰,有如家乡的井水,滋润着我以后的日子,让我永远记住并对苦难的生活深深感恩。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是谁首先知道家没有吃的东西过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晚,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说说我们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不知怎的却流出了眼泪……”父亲为什么会流泪?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孩子无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了自家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因为帮助犹太人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的。街坊邻居们没有人理解她,更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    )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    )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还伙同同伴向母亲扔石头。可是,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    )邻居们的行动已经不偏激了,(    )还是常有人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破坏他人财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快发疯的艾娜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一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护着孩子,嘴里喃喃自语:“孩子无罪。”孩子就是在那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万分。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真心地帮助大家。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样样事都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变得无比地关怀他人。到他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最好的礼物: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那个孩子就是我。”雅克里说。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1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想想下面加点字的关系,照样子写词语。

    举足轻重  危在旦夕  __________  __________

    3“危在旦夕”形容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意思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短文,回答问题。

    (1)“悲剧”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的“一场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另一场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始终”“紧紧”“最多”三个词表现了艾娜_____________

    5再读短文,以艾娜视角将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孩子无罪”的深刻含义。

    因为孩子的父亲是纳粹战犯,所以人民_________;虽然孩子的父亲对人民犯了罪,但是孩子_____________;既然孩子没有罪,那么孩子______;既然孩子这么小就成了孤儿,那么我不管人们怎么不理解我,不公平地对待我,我都要_______

  •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

    母亲_____人间第一亲_____母爱_____人间第一情_____谁言寸草心_____报得三春晖_____母爱伟大无私_____犹如春风_____又如春雨_____吹入并滋润着我的心田_____

    那晚,夜深了。我难受地躺在床上,浑身发烫,无力地呻吟着。这时,妈妈急匆匆地赶来,用手触摸着我的额头,着急地说:哎呀,糟糕,发烧了!”“天又这么黑,你爸还没回家,医院关门了,家里又没有退烧药,该怎么办哪?妈妈嘴里不停地唠叨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回不停地踱步。过了一会儿,妈妈去浴室端来一盆冷水,放在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亚妮,好好躺着!我听了,使劲地点点头。她用冷水将毛巾浸湿,拧干,铺平,然后放在我额头上。此时,我借着那清幽的月光,看出妈妈的眉头皱在一起。

    过了许久,妈妈见我微微地闭上眼睛。她便悄悄地出去了。说实话,那时的我怎么能睡得着呢?我只是在尽力掩饰自己罢了。我望着妈妈的背影,她的步伐是那样的沉重。随后,便听到妈妈给爸爸打电话:喂,我们的女儿正发烧呢!快回来!我担心……”说完,妈妈又轻轻地向我走来。糟糕,身上还发烫呢!都怪妈妈不好,只顾工作,没照顾好你。说着,妈妈豆大的泪珠如同断线的珠子直往下掉。我用嘴一碰,好苦……

    我忍不住眼泪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我正想尽力地起来擦去妈妈那苦涩的眼泪,她却好像看破了我的心思,扭过头去说:眼睛进沙子了。正在这时,门开了,爸爸回来了!他们二话没说用外衣裹紧我,背着我朝门外走去……多年后,当重温起这件事时,妈妈却是一头雾水:有这事?妈妈对我的关怀太多,也许是忘了,可我却将妈妈对我的无限关怀记在心上,当作最宝贵的礼物。

    1在文中横线处加上标点。 

    母亲________人间第一亲________母爱________人间第一情________谁言寸草心________报得三春晖________母爱伟大无私________犹如春风________又如春雨________吹入并滋润着我的心田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无私——________     滋润——________     无限——________

    掩饰——________     沉重——________     苦涩——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的月光     ________的泪珠        ________的珠子

    ________的眼泪      ________的礼物       ________的步伐

    4照样子,写词语。 

    悄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艺术的比赛是无法同体育比赛等量齐观的。(换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

    (2)红火,粉霞,白雪。(改成排比句或比喻句)

    ________

    (3)星期六我们去看足球赛。(换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4)爷爷走路。(改成夸张句)

    ________

  • 1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7分)

    1)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缩句)

     

    2)老人又一次梦见了狮子。(扩句)

     

    3)天安门广场红旗翻动。(改为比喻句)

     

    4)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改为拟人句)

     

    5)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懊悔极了。(改为反问句)

     

    6)铁路要经过许多高山,要开凿隧道。(改为双重否定句)

     

    7)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 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改成直接对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 穿过的那双球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艾迪抽泣地说:我很难过,没能给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20、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语句通顺,条理清楚。②写清事情的经过。③5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