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_里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_前过去。
2.在____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___,被____了,如____,被____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____痕迹呢?
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作者是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
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听从——(________) 诚实——(________) 承认——(________)
高兴——(________) 起劲——(________) 简单——(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
(1)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______
(2)“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______
(3)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______
4、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2.本是同根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里有一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道理。
5.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总有一句名言激励我,这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春》的作者是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描绘了 、 、 、 、 五幅图,把一个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
3. ,为有源头活水来。
4.写一句关于“读书”的格言或名言警句。
6、课外阅读。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
(2)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
(3)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
(4)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 发生:________
潜:______ 野径:________
红湿处: ______ 花重: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 ____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之情。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
【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____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
【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见”读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相同。
【3】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快乐阅读。
①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chóu chàng(( )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jīng huáng( )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yī wēi( )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②光线正无可挽回地xiāo shì( ),一派荒凉。
【1】看拼音,写词语。
【2】“我”为什么不出声地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_”的①②两句属于___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烘托了“我”____________的心情。
【4】请你用“﹏﹏﹏”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片段,你怎样评价这位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数学
①欧阳中石生于1928年,小时候绝顶聪明,他有两大特长;书法和戏剧。此外,在文学.绘画和体育方面,他也相当出色。可惜他数学差点,从初中升高中,就栽在几何上,第一年没考上。
②关于这件事,欧阳中石有一段回忆。他说,1956年,他已从北大毕业,在通县师范救了两年书,暑假回到老家济南,顺便看望自己读中学的语文老师顾谦。此公乃一代词人、名师顾随的弟弟,因为崇拜鲁迅,连发型和胡须都是仿照鲁迅的样式。巧得很,顾谦老先生当时正在理发,听见有人进门,头也不回,问:“谁呀?”“我。”“是中石吗?”“是。”“现在干嘛?”“教书。”“教什么?”“您猜?”顾老师说:“数学。"
③欧阳中石大为惊讶:“您怎么一下就猜到了呢?”
④顾老师说“要是语文、历史,你就不会让我猜,既然让我猜,肯定是让人想不到的。初中时,你的数学不好,有一次你的几何不及格,所以我就猜数学。”
⑤老师的推理,让逻辑专业毕业的欧阳中石大为折服。
⑥但顾老师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正因为数学曾经是弱项,欧阳中石后来特别加强学习,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形成良性循环。高考时,欧阳中石选择的科系就有数学。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所以欧阳中石到通县师范教书时,数学已从弱项变成了强项。
⑦欧阳中石晓年讲课,深有体会地说:“随着做学问的深入,这才懂得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在努力攀登的过程中,原来哪里薄弱。就一定得补哪儿。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
【1】这篇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是( )
A.倒叙
B.插叙
C.顺叙
D.变叙
【2】联系上下文,第⑤自然段中“大为折服”的意思是( )
A.拍手叫好,觉得有道理。
B.让人为之屈服。
C.十分震惊,打心眼儿里佩服。
D.表示一个人说到了点子上。
【3】顾老师一下就猜到了欧阳中石现在教数学是因为( )
A.初中时欧阳中石数学不好.顾老师认为既然要猜,那结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只有当初数学不好的人现在教数学才最出人意料。
B.顾老师知道欧阳中石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
C.顾老师后来听说欧阳中石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因此数学学得好。
D.顾老师听说欧阳中石上高中后,几何学得特别好。
【4】文章最后一句话“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声,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船桨。只见他们的身体一俯一仰,船桨入水,激起片片水花。“嗨哟,嗨哟……”整齐响亮的呐喊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一只约十二米长的巨龙冲在最前面,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随着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船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我在岸边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只见“猛龙”队的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冠军,冠军……”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
【1】片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该片段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调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渲染了龙舟比赛的热闹气氛
B.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自己在观看龙舟比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D.片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龙舟比赛这一风俗活动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歌声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哆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摇头摆脑,扬扬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日,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上漂流,随时有风暴的惊扰。他每天到街市摆张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在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从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寻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十二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祷告:天公啊,你保佑父亲平安归来吧!蓦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从此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
父亲没进过学堂 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 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 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
总是那样开心 笑迎人生风雨 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1】在文中后两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句子中的引号选择正确的用法。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
(1)他没文化,不识“哆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____)
(2)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____)
(3)它透过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风”“雨”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从睡梦中醒来。
B.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C.它透过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
D.笑迎人生风雨 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4】用“____”画出第三自然段中最能表现父亲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句子。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夜的工作》节选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审阅:________。
②浏览:________。
【2】这段话说明____。一夜的时间批阅完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也说明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语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 )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文中句子①是( )描写,②是( )描写,③是( )描写。
【3】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表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丢失手表的我在附近的几栋教学楼白墙上最醒目的位置贴了几张寻物启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辛苦吗?我们常常忽略了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让我们把那极为珍贵的东西找回来吧!请以“爱”为主题,用一两件事写写爸爸或妈妈对你付出的爱。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表达真情实感。③用具体事例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