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我记忆的时候,果园就只有一棵樱桃树和一棵( )。
A. 桃树 B. 梨树 C. 李子树 D. 枣树
2、能找出书写不正确的一组( )
A.自愿军 锻练 破格
B.慰问 牺牲 悲痛
C.繁忙 意愿 献出
D.尊重 瞬间 文稿
3、恰当的解释我会选。
【1】舍生而取义者也。( )
A. 正义 B. 情谊 C. 因抚养或拜任而成为亲属的
【2】舍鱼而取熊掌都也。( )
A. 宿舍 B. 寒舍 C. 舍弃
【3】二者不可得兼。( )
A. 两位的 B. 涉及 C. 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A. 欲望 B. 想要 C. 将要
4、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1)知人者智,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两行清泪为思亲.
(3)人之初, ________ 。性相近,________。
(4)知不足者______,耻下问者_________。
5、请用“然”字组词,填入下面句子中。
(1)诸葛亮说:“( )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 )不提借船的事。
(4)诸葛亮说:“都督委托,( )照办。”
6、形近字组词。
蝉(_____) 耸(_____)芒(_____) 谅(_____) 梢(_____)
禅(_____) 耷(_____)茫(_____) 掠(_____) 捎(_____)
7、【我来学构思】回答问题,梳理思路。
1.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开头( );中间( );最后( )。
A.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B.简要介绍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
C.详细写自己读后的感想
2.一篇读后感的主体应该是( )
A.内容介绍部分 B.感想部分
3.如何表达读后的感想呢?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全书落笔,详细地写出自己的感想,表达要清楚、具体。( )
(2)联系平时的阅读积累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切忌泛泛而谈。( )
(3)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也可以摘抄引用别人的阅读体会。( )
(4)所写的感受要围绕中心,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引起共鸣。( )
4.课本上列举了两种拟题的方法,一是只列一个正标题,如_______;二是“正标题+副标题”,如_____。(填序号)
①读《红楼春趣》有感
②读书感想一则
③毅力与恒心——读《铁杵成针》有感
④《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8、下面是一些利用成语制作的“别字"广告,请将故意用错的字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1.六神有主(六神花露水广告) ( )
2.快治人口(四环素广告) ( )
3.默默无蚊(灭蚊器广告) ( )
4.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 ( )
5.骑乐无穷(自行车广告)。 ( )
9、阅读
材料一
“杨家岭革命旧址”景点信息
景点开放时间:冬令时08:00—17:30(最晚入园17:00)
夏令时08:00— 18:00(最晚入园17:30)
入园须知:持有效身份证件入园,不限人群。
景点介绍: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分路南路北两部分,路北是中央机关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路南是中央大礼堂,党的“七大”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是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材料二
①伫立在宝塔山下,那如火如荼的延安岁月突现眼前:枣园土窑洞里那彻夜不灭的灯光, 杨家岭山坡上吱扭扭飞转的纺车,南泥湾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延河边洗衣唱歌的八路军女战士……艰苦、浪漫、温馨的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
②走进杨家岭,瞻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小院子清洁朴素,在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 驳的土窑洞里,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
③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和战士们一样垦荒种地,和 大家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小米,穿粗衣。夜晚,毛主席在那盏煤油灯下伏案疾书,写下卷卷雄文。
④沐浴着融融的晨风,凝视着毛主席劳动过的,曾结出过西红柿、辣椒、南瓜的那块菜园。 那块土地黑油油的,看上去是那么肥沃,抓一把,很松软。在这片土地上曾洒下了毛主席的汗水,留下了伟人的足迹,结出过丰硕的果实。
【1】丁丁一家想去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请你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 错误的打“×”。
(1)丁丁的爷爷今年68岁了,他可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 )
(2)丁丁一家7月23日到达该地,他们最晚入园时间为17:00。( )
(3)丁丁一家可以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
【2】读材料二的第①②段,第_____ 段是作者真实看到的情景,第 ______ 段则是作者想象的画 面。第②段是 ________ (静态 动态)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主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材料二第④段中“丰硕的果实”含义深刻,不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都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殆(dài)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bǐng)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zuàn)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zuó mo)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pǐ hào),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我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砰”的一声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我暗自揣度(chuǎi duó),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正是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躺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sù yuàn)。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zhāozháozhuó
着迷______着实______睡着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琢磨:__________________
夙愿: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的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还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事见人品,细节知性格。生活中你会从哪些小事和细节上,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文雅……?请用不少于60字的文字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短文《快手刘》,完成练习。
快手刘
在童年时,人人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儿,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liào)地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他有一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着一条满是洞眼儿的横木板,洞眼儿里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红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红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惊奇地问道,跟着换了一种神气的语调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说:“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红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了。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他那时不过40岁吧,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吧。
【1】短文写了快手刘变的戏法是_________。
【2】快手刘表演变戏法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认为在_______,后来认为在_______,结果都不在,后来快手刘双手一摇茶碗,四只球儿___________。
【3】“我”臊得脸发烫的原因是________,这是对“我”的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A.说明“我”做错了事
B.说明“我”不尊敬别人,感到羞愧
C.以“我”的心理活动反衬出快手刘的技术高超
D.说明快手刘非常生气、愤怒
【4】画线句子是对快手刘的( )描写。
A.语言、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C.神态描写
【5】短文通过写快手刘变戏法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请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题目。
【2】用“﹏﹏”在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
【3】给文中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与第一自然段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
【5】“我”为什么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阅读。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这段话是围绕(______)这句话写的。
【2】作者在介绍兵马俑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方法。
【3】为了说明兵马俑时,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面积( ),兵马俑( ),兵马俑十分( )。
【4】照例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
例:南征北战
( )( )( )( )
14、阅读理解。
林则徐请客
①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②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 心里非常生气 但是他压住怒火 似乎毫不在意地说 这道点心 外面像在冒热气 其实是冷冰冰的 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③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④“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⑤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⑥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1】找出文中两个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并抄写下来。
( ) ( )
【2】在第②自然段空格处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本文对林则徐的描写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___描写。
【4】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外国人科普吃槟榔芋泥的方法,要等它凉点再吃,否则会烫到。
B.将这槟榔芋泥比喻我们中国人,虽然外表看着冰冷,实际是热血爱国的。你们想要用鸦片毒害我们,是会遭到我们中国人的反抗的。
C.上次你们用冰淇淋让我受辱,这次我用槟榔芋泥也让你们出尽洋相。
【5】用“﹏﹏﹏”画中外国人吃槟榔芋泥后洋相百出的句子。
【6】受到侮辱后,林则徐是采用什么方法回击的?从这件事,你觉得林则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在取得成就、受到人们尊敬时,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教自己法语的欧班老师。∥
1920年春天,玛丽·居里和他的丈夫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作,终于从大量的沥青和铀矿中提炼出一克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打开了进入原子时代的大门。有一天,(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信上的署名是(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的教师写信呢?他用颤抖得手拆开信封。
欧班老师读完信,泪水立即用处眼眶。原来,玛丽·居里就是20年前门门功课都靠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她告诉老师,自己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她诚恳的邀请老师到巴黎作客,还寄来了全部的往返路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著名:
②默默无闻:
(2)按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段意。
一:
二:
(3)文中,哪句话写出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用“-”划出。
(4)文章主要写了( )
①居里夫人平易近人。
②居里夫人成为名人后仍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小学老师。
16、课外阅读(16分)
悬崖上的草莓
一个青年仿佛(fú fó )是天生的失败者-----求学、创业、觅职
未天遂(suí)人愿。胸中万千梦想,都只是七彩的肥皂泡,瞬间破灭。
那年春天,这个青年的失意到达顶点,他甚至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告诉他:在深山云深处,有一位高僧掌握人间成功的秘诀。
青年来到高僧面前,滔滔不绝地倾吐着自己的痛楚,高僧漫不经心地抬手说:“那边悬崖上有一丛草莓,你去给我采下来,我便告诉你该如何得到你的梦想。”
山并不高,却及其陡峭,悬崖冰冷伫立,青苔滑腻,那一簇小小红灯,看上去仿佛可望而不可及。
他不禁(jīn jìn)望而生畏,脱口而出:“我怎么爬得上去呢?”但高僧已闭目合十,不再理会。
他在悬崖下冥思苦想,始终想不出好办法,不由心烦意乱。想,或许高僧是骗人的吧,干脆算了,却又明知,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
他沉下心来,回去买来地图,对整座山认真研究,发现它的南面比较平坦,是最佳的途径。他参加了爬山学习班,购置了登山器械,信心十足地开始攀爬-------还不到三分之一,他不得不力竭而返。
抚着酸痛的四肢,他心灰意冷,却在蒙胧月色里,依稀看见远处的草莓。
他每天更积极地锻(炼 练)身体,加大运动量,又向名师请教自己错在何处,之后他开始第二次向顶峰攀登。
失败仍仿佛不可避免,但他心中却再也没有沮丧和愁苦,因为这一次,他离山头已不过几步之遥。
终于在第三次,他掌中充满草莓的娇嫩和芳香,他急切地问:’大师,现在你可以告诉我成功的秘(诀 决)了吧?
高僧只将草莓纳入口中,微笑:“很甜!”然后又说:“你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他在瞬间恍然大悟。
(1)请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与读音。(4分)
(2)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字的意思。(2分)
几步之遥( ) 滔滔不绝( )
(3)写出下列的词语的近义词。(2分)
倾吐( ) 痛楚( )
(4)读一读4—10自然段,想想他在困难面前是怎样做的,请你写在横线上。
当他遇到 这一困难时,他 ;当他遇到 这一困难时,他 。
(5)请你读读划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离山头已不过几步之遥” 时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6)“他在瞬间恍然大悟。”他在瞬间明白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詹天佑》片段,回答问题。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1】文中这条“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的提示,请画出“人”字形路的草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修筑过程中,詹天佑是怎样客服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 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你……”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 ”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按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每一次开完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
【4】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读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想想: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__________“喜”的是: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赵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 老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 至少)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容易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
“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想 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
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短文中说“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在张大力举石锁这件事上,这“方法”具体指__________。
【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张大力没有得到钱也哈哈大笑?用“——”画出相关句子。
【5】“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大力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是由简单的生命进步来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玛妮忘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2)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改为“把”子句)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改为转述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外祖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训练
本组课文学完了,同学们还在为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也为作者运用丰富的表达方法来表现人物所折服,相信你也学会了很多表达方法,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或事让你感动,快快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的感动,并练习使用你学到的表达方法吧,相信你一定会写出真情实感,会写得又具体、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