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草船借箭
B.鲁智深——醉打蒋门神
C.孙悟空——大闹天宫
D.王熙凤——凤辣子出场珠光宝气
2、李白在弱冠之年登庐山时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也就是说,李白创作这首诗时的年龄为( )
A.十三四岁左右
B.年满十五岁
C.二十岁左右
D.三十岁
3、在《爱的教育》中,“我”和爸爸去探望受伤的而老人,恰巧卡洛斐也来了,他送给了老人 ,那是他平时费尽心血收集的,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 )
A.明信片
B.邮票册子
C.影集
D.书签
4、我是拼音小能手
刘伯承________ 局长________ 药品________ 一共________
5、我会辨字组词。
姆(_____) 锤(_____) 航(_____) 垫(_____)
拇(_____) 捶(_____) 艄(_____) 势(_____)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出了课文的主要人物“____”,以及人物的主要特点“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
这句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他会怎样地说出这句话?请在括号里补充出来。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从“________”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____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是拼写小能手。
shuǐ piáo jīng yí shěn shì duàn liàn wèi wè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uàn liàn bēn fù fán máng chàn dǒu cí xi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加点字填写反义词组成词语。
明争(_______)斗 好(_______)恶劳
若明若(_______) 弄(_______)成真
去伪存(_______) 声(_______)击西
前因(_______)果 混淆是(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选文中多处描写了毛主席的神态,请摘录关键词语,并体会他的内心,回答问题。
眷恋→(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图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抉择。作为父亲,毛泽东想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作为主席,毛泽东不能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最后,他选择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忠骨”指忠臣的遗骸,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3】“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夜深人静时,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ī zhǐ)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短文选自课文《________》威尼斯是________(国家)北部的一座________。
【2】用“\”画去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操纵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会联系上下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们的活动。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_________;看到_________;还看到_________……
【6】短文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国家宝藏》节目向大家介绍湖北博物馆的重要文物。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晚期越国的“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是一把青铜剑,世人尊其为“百世之祖”,(1)称我国国宝。剑通高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刻有鸟虫铭文"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显得格外庄重、华贵。这把剑虽然(2)经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但是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3)无比,居然一下子划破了21张白纸。这怎能不令人感到神奇呢?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叙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隔(jiān) “卧”字的第二笔是竖
B.间隔(jiān) “卧”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C.间隔(jiàn) “卧”字的第二笔是竖
D.间隔(jiàn) “卧”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文中(1)(2)(3)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堪 湛)(已 以)(利 厉)
A.堪、已、厉
B.湛、以、利
C.湛、已、利
D.堪、已、利
【3】“这怎能不令人感到神奇?”不改变句子意思,换一种表述方法,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ǐ zhī)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用“√”标出文段中正确的读音或字形。
【2】“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拥”的字义有:A.持有;B.抱;C.聚到一块儿;D.围着。在以下句子中,“拥”字应选哪种义项?(填序号)
①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__________)
②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__________)
③张家界成了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宝贵财富。(__________)
④船很宽敞,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__________)
【3】本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其中“_____ ”这个词语最能表达出船夫驾驶技术好。
【4】“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行船的速度_________;来往的船只很多的时候能_________,遇到很挤、很窄的地方能_________。“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是从侧面说明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大虫”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__。
【2】赏析句子。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
【3】从这段话中你发现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仔细读选文,给借箭过程排序,并用“√”给图片选择对应的内容。
①绳索连船 ②排船受箭 ③掉转船身 ④靠近曹营 ⑤顺利回程
( )→( )→( )→( )→( )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识人心、知天象、晓地理”三个方面。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分别在句子旁边批注“识人心、知天象、晓地理”三个词语。
【3】对加点的“诸葛亮笑着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对自己的安排自信满满 B.诸葛亮了解曹操,断定他不敢出兵
C.体现了诸葛亮的从容淡定 D.诸葛亮为了安抚鲁肃,故意笑给他看
15、阅读《关于小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完成练习。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最近越来越多同学戴上了近视眼镜,连我也不例外,有些同学还嘲笑我们是“四眼田鸡”。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近视?针对这种现象,我对近视的原因、人数和现状做了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浏览网页,查找有关近视的资料。
2.采访一下眼科医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应该如何预防。
3.统计一下我们班近视同学的人数和原因。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调查途径 | 涉及的方面 | 具体内容 |
书籍 报刊 杂志 | 近视的分类 | 近视主要分为真近视和假近视:假近视就是在平常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视力下降;真近视是在成年后有些人由于先天性遗传的原因,才戴上眼镜。 |
上网 | 戴眼镜的坏处 | 用眼时间越长,眼镜的度数越高,眼睛的近视度数也可能会增加。 |
采访 | 为什么近视的 青少年越来越多? | 有人认为近视不会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
教科书 | 写字的正确姿势 | 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头正肩平背直脚稳。 |
四、结论。
1.防止近视,首先看书写字姿要端正,做到“三个一”: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3.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5.定期到眼科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防止近视度数加深。
【1】这份调查报告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
A.上网
B.滴眼液
C.近视
D.书桌
【2】下列行为中,会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是( )
A.饮食均衡
B.睡眠充足
C.噪音小
D.光线暗
【3】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了近视,只要戴眼镜就没问题了。
B.505班超过半数的人没有近视。
C.真近视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
D.505班只有极个别近视同学的原因是先天遗传。
【4】下列各种行为,能缓解用眼疲劳的一项是( )
A.上网玩游戏
B.趴在桌上看书
C.坚持做眼保健操
D.在行驶的车上看书
【5】下列调查途径中,不属于这份调查报告的一项是( )
A.上网
B.问卷
C.查阅报刊
D.采访
【6】为什么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请根据表格中的具体内容概括三点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战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短文主要从动作、 和 三方面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爱。请用“ ”画出其中的一处语句。
【2】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 具体表现 | 评价 |
姑娘 | 主动给老人让座 | _________ |
女儿 | ____________ | 孝顺 |
老人 | ___________ | 善良 |
【3】对“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善良遇到善良,才能够让大家都善良。
B.用善良对待别人的善良,可以鼓励别人保持善良。
C.对善良的人来说,他总可以遇到善良的人。
【4】依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短文以“我”的见闻为主线,表达了对老人的赞扬。_____
(2)作者抓住了老人的神态这一细节描写,目的是告诉读者他观察得非常仔细。_____
(3)短文最后通过父女俩的对话,揭开了老人忍痛也要接受小姑娘好意的原因,末段最后一句话点明主旨,与题目相呼应。_____
(4)本文通过叙述事例来抒发感想,这种写法我们称为“借景抒情”。_____
【5】“成全别人的善良是一种善良”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一种善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来概括。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
②“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表现了行船之快。_____
③“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体现了船夫非常机灵,但不守规则。_____
【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船夫的驾船技术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由______到______的过程。
【5】请你根据自己对威尼斯的了解,为它写一句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快手刘是个撂(liào)地摆摊(tān)卖糖的胖大汉子。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溜圆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单—— 普通—— 好像——
(2)短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快手刘戏法变得好?( )
A.忽来忽去 B.翻来翻去 C.神出鬼没
(3)快手刘是怎样变戏法的?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
19、课外阅读。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 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 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有删改)
【1】选文写的是( )的场面。
A.刘姥姥进大观园 B.刘姥姥逗笑 C.林黛玉进大观园
【2】下面各项是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通过对刘姥姥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她是怎样逗众人笑的。
B.捉弄刘姥姥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的,从“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等描写中可以看出。
C.凤姐精明机智,善于抓住机会,故意让刘姥姥出丑来逗大家笑,进而取悦贾母。
D.刘姥姥在这场饭局中是个笑料,她却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受到了贾家的热情款待。
【3】刘姥姥逗众人笑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体现了她___________的特点。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述的内容也是凤姐等人捉弄刘姥姥的部分,它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人为什么“先还发怔”,后来又“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用“﹏﹏”画出选文中具体描写众人笑的句子。读完句子,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最少写四个)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4%
(1)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天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缩句)
(2)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改成反问句)
(3)雨点落下来。(扩句,至少两处)
(4)同学们迎着早晨的朝阳认真地做操。(修改病句)
21、按要求改句子。
(1)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象是泰国的国宝。(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队课上,我们修订并讨论了班级公约。(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修改病句。
(1)夏夜,常常坐在小院里观赏星空。
(2)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23、作文天地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选择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清楚。写的时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