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此句描写人物所用的方法是( )
A. 动作描写 B. 神态描写 C. 语言描写
2、下面带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两项是( )。
A. 倭(wō)寇 机械(jiè) 妖娆(ráo) 凹(tū)凸
B. 收敛(liǎn) 尴尬(ɡà) 镌(juān)刻 携(xié)手
C. 搪塞(sài) 踉(niàng)跄 剽悍(hàn) 弓弩(nú)
D. 噩(è)耗 焚(fén)烧 憧(chōng)憬 气氛(fēn)
3、下面描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出自于《世说新语》。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不一致。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C.《红楼春趣》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D.研究报告一般由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这四部分组成。
4、写出下列问句的类型。
1.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________)
2.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________)
3.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________)
5、课内阅读
1.《草船借箭》节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____;准备是___________;过程是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2.严监生是_____(作者)所写的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课文选取了_______________片段,通过对严监生的_____、_____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他__________的特点。
3.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按照顺序写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
程:甲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报告的标题要体现________。研究报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完成谐音歇后语填空。
(1)外甥打灯笼——(______)
(2)咸菜烧豆腐——(______)
课外我还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暇________ 顽________ 义________ 姆________
假________ 颇________ 叉________ 拇________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清泉 一(_____)二胡 一(_____)圆月 一(_____)音符
一(_____)瀑布 一(_____)乐曲 一(_____)新月 一(_____)涟漪
8、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简要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阅读,按要求做题。
老汪栗子
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果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yòu xiù)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喳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满是(斑点 班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liě liè)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1】用“____”画出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或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顾客等得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的句子对老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老汪炒栗子成功后__________的心情,表现了老汪炒栗子的____________。
【4】刷子李为了让顾客放心,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如果老汪也立下规矩,可以怎么说?根据文意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仔细阅读文章,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再填空。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座字塔都是高146米,底座周长为一千米。
B.“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石块很坚硬。
C.用堆土坡的方法把巨大的石块垒起来,这只是一种传说,真实性并不确定。
【5】你是怎样理解“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将成品进行了展示,奇奇看后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找了相关故事进行阅读。
空城计
佚名
①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率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以备蜀军大撤退。然后,诸葛亮让马岱(dài)、姜维仍领兵伏在山谷中。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
②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yì)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所带的五千兵马,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两千五百兵马在城中。众文官听得这个消息,无不惊恐吓得魂不附体。
③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收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让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chǎng),戴了丝织布头巾,让两个童子在城楼上点上香,悠闲地弹起琴来。
④魏军前军冲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悠闲地弹琴。诸葛亮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执塵(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⑤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他回到军中,下令后军作前锋,前军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尔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⑥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逃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迫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战。”众官犹有余悸(jì),说:“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好扔下西城逃跑了。”诸葛亮说:“我如果是司马懿,一定不立即退兵。”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文章有删减)
【1】(信息提取)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请根据内容梳理并填空。
空城计 | 起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蜀军城中只有两千五百兵马。 |
经过(2)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出一派祥和的氛围。 | |
结果(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已让关兴、张苞在北边小路等候迎战。 |
【2】(词语理解)请你联系上下文猜测句中加点部分的意思。(语文园地知识点)[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1)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官犹有余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作用)同学们对下面这个句子产生了争议,请你选出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
A.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司马昭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一点军事知识都不懂。
B.用司马昭的话来衬托司马懿的多疑,侧面表现出了诸葛亮善于洞察人心。
C.此处有关司马昭的语言描写可以直接删掉,不会对文章有什么影响。
D.此句引出了后文司马懿对于自己退兵的解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内容理解)请你分析下面三个“笑”的不同之处,将表格补充完整。
文中的三个“笑” | “笑”的原因 | 什么样的“笑” |
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 | 司马懿并不相信属下报告的城门大开、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弹琴的消息。 | 不以为意的笑 |
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 | (1)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的笑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 (3)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的笑 |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你也运用语言描写,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注意要能突显人物的特点。(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然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然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大学。直到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寄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诸如此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青年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在给母亲洗脚时,是什么使他“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大公司,社长聘用了他,你从中知道青年应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悠悠寸草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那个青年也懂得感恩,回报母亲的爱。读着文章,不禁让你想到了哪句关于母爱的诗?请把它写下来。如果想不出诗句,写一两句自己读后的感受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训练,知识融会贯通。
①……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②……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③……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1】从第①段宝玉吩咐人把风筝给嫣红送回去,可见他( );从第②段宝玉一连“损失”两个风筝也不生气,可见他( )
A.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 B.心地纯善
【2】根据上下文可以猜出第③段中“只起房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玉见美人儿风筝做得精致,马上就_______起来;他想放美人儿风筝,却放不起来,被众人一笑,他___________。宝玉的这些言行举止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
【4】(选做)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说说你从两篇文章中读到了哪些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亘”字,作为2019年指导性年度汉字在京揭晓。2019年指导性年度汉字发布会上,文字学家白双法先生表示,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古人造字源于实践,读音不同,则意义不同,造字时的形象也不同。“亘”字带给我们的指导性启示,一是回环,天道好还,礼尚往来;二是恒常,体悟天道,守常应变;三是自强,自助天助。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指导性年度汉字评选是一项具有娱乐性、教育性和认知性的活动。
材料二:2019年度,巴黎汉字节于9月10日正式启动。为期五天的活动结合书画展、讲座、文化体验和互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向法国民众展示中国文化。巴黎汉字节旨在以汉字为媒介,超越地域、文化、语言和民族障碍促进东西方人文交流,向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打开一扇了解汉字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指导性年度汉字评选意义的一项是( )
A.娱乐性
B.实用性
C.教育性
D.认知性
【2】“亘”字带给我们的指导性启示,其中不包括( )
A.回环,礼尚往来
B.恒常,守常应变
C.养育,天伦之乐
D.自强,自助天助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本次法国“巴黎汉字节”举办目的的一项是( )
A.促进东西方人文交流
B.展示中国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C.促进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D.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为了保护、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我们自身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重点分析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1】关于尼罗河你了解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埃及人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梅花赞
有人曾赞美过娇艳的牡丹,因为它美丽,能与百花媲美,在百花中夺魁;有人喜欢短暂的昙花,因为它只是开放一个晚上,所以令人格外珍爱;而我唯独钟情于那小小的梅花,它朴实,但在平凡中,它又有着一股万花不能比的精神。
“墙角数只梅,_____________。遥知不是雪,_____________。”是呀!在百花凋零,万物都失去了勃勃生机的时候,只有梅花,坚强地挺立着,与寒风顽强地拼搏着。愈是寒冷,花开得愈香,我想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喜欢梅花的道理吧!
我爱梅花,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坚强不屈的品质还有就是它的朴素。春天来临的时候,百花竞相开放,它们不停攀比着。而梅花只是低头躲在那花丛中,过着与世无争、自由快乐的生活。只有到冬天,其他花儿都谢了,它才会出来开出那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好一个“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梅花就好比是我们的革命烈士一样,在风雪的面前坚强不屈,在敌人的面前表现出那一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可真令我佩服不已,我一定要学习它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1】补充文中的诗句。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外——(____) 顽强——(____) 高兴——(____)
【3】作者为什么喜欢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梅花精神在他们身上有怎样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类文阅读。
读懂德国人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一群大学生在德国街头做了个试验,把“男”“女”两字分别贴在并列的电话亭上。过了一会,他们看到“男人电话亭”外站着一排等候打电话的男人,而“女人电话亭”却空着。
迈克是我的德国同学,一次聚会上我随口对他说:“你们德国的啤酒很有名,哪天请我们尝尝怎么样?”第二个周末,他真的驾车越过德法边境,行驶了几百公里,把一大箱啤酒挨门挨户送给同楼每一个人。
一次,我请史蒂凡晚饭后来我宿舍喝咖啡。他要我告诉他一个精确时间,因为“晚饭后”太模糊了。我说:“那就六点半吧。”六点半左右,我打开房门,看见他像卫兵一样在我门前站着。我问他为什么不敲门,他说还差两分钟。喝咖啡时,他说起他的祖父“二战”时当过纳粹士兵,并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提出以后去德国见见他祖父,他答应了。几天后我已忘了这事,他却郑重其事地跑来向我提出一个请求:见面后不要谴责他的祖父。他说为了提这个请求,他已思考了好几天。我说:“你完全可以不让我去见你的祖父。”他说:“那怎么行?信守诺言是一个德国男人至高无上的原则。”
在德国所到之处,我从未看到一辆闯红灯的汽车;( )在深更半夜、空寂无人的街头,德国人( )依旧沿着横道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人从一年的工作到今天晚上吃什么,( )按预先计划去做。德国孩子( )总是把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让这个习惯陪伴他一生;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几十年的驾车史中,违章记录栏内( )是一片空白。
生性懒散的我向来认为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德国朋友却认为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会让人疲惫不堪。与德国人交往多了,便可透过他们刻板、固执的外表,读出那份认真、踏实和可靠来。
(1)在短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连线搭配。
信守 秘密 | 精彩的 安排
坚守 规定 | 精心的 仪器
保守 诺言 | 精密的 时间
遵守 岗位 | 精确的 表演
(3)本文结构上属于(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用“__“画出说明作者读懂德国人的句子。
18、课内阅读。
“是啊( )莺儿( )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在选文中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2】用“——”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
【3】用“﹏﹏﹏”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
【4】“秉性”的意思是___,在选文中“梅花的秉性”指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的打“×”。
(1)这段话表达了外祖父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 ( )
(2)这段话说明了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气节都没有改变。( )
(3)这段话说明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爱就像他对梅花的爱一样,真挚、热烈而永恒。( )
【6】从外祖父的这番话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现代文阅读
苹 果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说:“孩子,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苹果又大又圆,肯定很甜很好吃!”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母亲首肯:“你的想法不错。可是,你知道面对一个苹果,不同的人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吗?”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母亲。
母亲说:“我看到这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你姥姥。姥姥总是把苹果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吃,自己从来舍不得,乞。姥姥的爱就浓缩在这个苹果上。”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母亲接着说:“果农看到苹果,就会想到栽种的艰辛,还会想到丰收的喜悦;一位诗人看到苹果,可能会把它描绘成火红的太阳,比喻成小姑娘的脸蛋;而一位医生则会拿着苹果向人们解说它有多么丰富的营养……”
母亲再问小女孩:“你说,谁的想法是对的?”小女孩若有所思地说:“妈妈,他们的想法好像都没有错,都有道理!”
母亲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苹果有不同的想法一样,生活中,你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面对同一种事物,你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小女孩点了点头,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好像看见眼前的女儿正在成长起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首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与“思考”有关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个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
A. 表示列举的省略 B.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 表示语意未尽
【4】仔细体会母亲的话,母亲表面上是在和女儿探讨________,实际上是在告诉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结尾写“母亲欣慰地笑了”,母亲为什么欣慰地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雨下得很大。(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2)花儿开了。(用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生动)
(3)这支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改反问句)
(4)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
(5)难道他会从柴房搬来一窝兔子吗?(改陈述句)
(6)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地满红花红满地, 。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 风风雨雨,
山外白云, 池边绿树, 雨落溪边。
21、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我奶奶退休了。奶奶经常去居委会为大家服务。(连成一句话)
(2)孙明特别喜欢踢足球和篮球。(修改病句)
(3)我散步。(扩句)
(4)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仿写句子)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樱桃树和李子树都不大结果子。觉得它们并不存在。(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园子留下回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乐园。
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你平时观察过哪种自然现象?用手中的笔把这美好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