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君平诣其父(拜访) B.乃呼儿出(就,于是)
C.情不自禁(忍住) D.也傍桑阴学种瓜(傍晚)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百感交集。
B.看着小明的大花脸,同学们都忍俊不禁。
C.整顿旅游市场是为了避免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上当受骗。
D.尽管这游戏已经过时,可有些年轻人却依然乐此不疲。
3、下列关于“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如读到“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要容易得多”一句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句中的孩子,感受捉知了的乐趣。
B.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几千年来……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是外祖父对“我”的教育,朗读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语重心长,读出外祖父对后辈的期望。
C.抓住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关键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舒适、悠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D.通过具体的描述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如《祖父的园子》中,从描写蜜蜂、蝴蝶、黄瓜等的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开心,感受到作者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4、按要求写词语。
1.写含有反义词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写 AABC 式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写表示“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缩句。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积累填空。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从军行》
2.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3.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补充歇后语)
4.《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儿童种瓜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的孩子,全文是围绕“_________”写的。
6.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编而成,书中智慧的化身是______,请再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一个戴着mào zi(_______)的孩子坐在chuán cānɡ(________)里,望着liáo kuò(_______)的大海和海上飞翔的hǎi ōu(______),静静地xiǎnɡ shòu(________)这美丽的画面,就连旁边的huá xiào(________)声都不曾打扰到他。
8、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______)神情 (________)的时刻 跨越(________)
一(______)墙 (________)的民族 捐献(________)
9、课外阅读。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qí)山,准备一举攻灭曹操大军。但是由于蜀将马谓(sù)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yì)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吓得个个大惊失色,魂不附体。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曹兵已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就下令,把城头旌(jīng)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guān)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①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请给短文补充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大惊失色:____
若无其事:____
【3】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 )(多选)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曹操的大军逼近西城,诸葛亮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表现出诸葛亮 的性格特点。
【5】为什么诸葛亮能骗倒司马懿?司马懿来到城下,他是怎么想的?请你在文段中①处,添加一段司马懿动作、语言或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
【6】《三国演义》与“三”有缘,我知道它里面有____、蜀、吴三个国家;我还了解了有关“三”字的小故事,有“三气周瑜”、“三顾____”、三英____和____。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秦少游对对联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学家。一天,他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乡间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桥,吟出一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能对出下联,回到家里一直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以为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副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当即对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
【1】你来说一说秦少游对的下联好不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对联吗?把你搜集到的一副对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孙膑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 )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的我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和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1】在括号内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选段主要以________描写为主。孙膑一个办法都没有说,田忌却决定全听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
为你,我说过多少额三倒四的话
①一天,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你跟我说的好多话,听起来都是自相矛盾的。”
②我愣了一下。是这样吗?怎么会是这样?
③嗯,好好想一想,为你,我竟说过多少自相矛盾的话。
④我说:“你要多吃一些啊!”我又说:你可别吃得太多啊!”总希望让你吃遍世上珍馐,又( )你不懂得节制,吃坏了身型吃坏了胃。出差的时候,习惯带一些当地小吃回来,哪怕你在万里之外,哪怕你半年之后才能回家那也要放在冰箱里,等你回来吃;而当你父亲不断地往你碗里放红烧肉时,我竟会抢过来一些()道:“别给他那么多!”
⑤我说:“你要快点走啊,千万别迟到!”我又说:“__________”希望你永远不是那个在安静的教室外面嗫嚅着喊“报告——”的孩子,希望你无论与谁和约都永远先一步到达。但是一旦你从我的视野消失,我就开始用种种可怕的虚拟场景吓唬自己,担心你遇到粗心的司机乱开车,担心你只顾埋头赶路没注意到前面的一道沟坎。我派自己的心追踪你,告诉你:“孩子,别急,慢慢走。”
⑥我说:“衣服嘛,没必要太讲完,能遮羞避寒就可以了。”我又说:“买衣服,别将就,好衣服能带来好心情。”我读大三那年,曾经被一条骄矜地挂在“人民商场”的天价咖啡色裤子折磨得寝食难安……我好怕那样的( )也会来折磨你。我说:“没出息的人才会甘当衣服的奴隶。”可是,当我看到你检徐磊哥哥的旧衣服穿也欢天喜地时,又忍不住为你( )起来。当你在异地求学时,我嘱咐你要学会逛服装店,为自己挑几件像样的应季服装。不料,你竟学着我的腔调说:“没出息的人才会甘当衣服的奴隶。”
⑦我说:“孩子,你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我又说:“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呢?”我曾嘲笑一个接了母亲班的女孩,说她们母女在单位的公共浴室里互相搓背的画面简直是一道独特的凡间风景。我愿意看你远走高飞,不愿意让你始终窝在这座你出生的城市里。但当你独自沐浴了六载欧罗巴的阳光,当你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顶博士帽,我却频频梦见你回家,在梦里,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你说:“妈妈,我已厌倦漂泊。”我也清清楚楚地听见自己说:“孩子,回来吧,回来了我带你去吃涮羊肉!”
…………
⑧不曾被矛盾重重的想法折磨过的心,不是母亲的心。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才会昧,才会惑,才会颠三倒四,才会出尔反尔。孩子,你可知道?当你走得太快,我祈盼着用爱截住你;当你走得太慢,我祈盼着用爱驱赶你。所以,无论我说过多少自相矛盾的话,无论这些话让你觉得多么无所适从,我都希望你懂得我说这些话的出发点与归宿。
【1】文中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怨责 担心 委屈 不安
B.担心 怨责 不安 委屈
C.担心 怨责 委屈 不安
D.怨责 担心 不安 委屈
【2】根据语境,在文中第⑤自然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3】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颠三倒四的具体表现?至少举出其中的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⑦自然段中,使用了两个加点词语“清清楚楚”,突出了母亲盼望和儿子团聚的殷切心情,表达了母亲的爱子情深。______
(2)第⑥自然段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那条裤子的昂费,表现了“我”对那条裤子的向往与渴望,更能突出母亲对儿子关心疼爱的细腻情感。______
【5】文中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母爱,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些龟甲、兽骨是古代的遺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pū pù),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jiàn jiān)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2)人们把刻在______和______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_______”。
【3】“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我国的______(人名)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_____》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4】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
B.研究甲骨文只是考古学者的个人爱好。
C.甲骨文在研究文字造诣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恩来妙答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个典型的事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功不受禄:________。
②哑口无言: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无意——________ 喜欢——________
【3】对于美国记者的问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
【4】周总理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根据你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______。
【2】画线部分描写刷子李______的情景,此段话先写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接着写刷墙后的______,反映了刷子李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粉刷时先刷墙后刷屋顶,因为屋顶最难刷。(_____)
刷子李粉刷本领高超是因为蘸浆的手法和配料都和别人不一样。(_____)
这段话抓住刷子李粉刷特点来写,描写非常具体,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似的。虫子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1】《祖父的园子》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选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树绿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叫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蜻蜓飞来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式是“_____……_____……”,这体现出这些事物共同的特征是______并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A.明亮 B.种类多 C.散漫 D.无拘无束
【4】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 )
A.随意
B.自由
C.美丽
D.明亮
【5】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B.祖父不去管理自己的园子,任由里面的生物随便生长和活动
C.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园子里的生物上,表达了对祖父园子的喜爱和怀念
D.这段话用富有孩子气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17、阅读理解
歪 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反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 歪儿坐庄 | 歪儿挨骂 | 歪儿扔下铁罐 | 歪儿回来 |
感情 |
|
|
|
|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15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sì shì)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面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tiāo tiǎo)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画上“ √ ”。(2分)
(2)在文中的缺标点的地方上加上标点符号。(3分)
(3)用“ ”画出三个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4分)
(4)假如严监生能说的话,他可能对他的侄子(或奶妈、赵氏)说些什么呢?(4分)他也许会对( )说:
(5)在这个片断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严监生 、 的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2分)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星光
童年已成过眼云烟,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迷惘,但我永远忘不了童年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唉,童年的回忆中,母亲的怀里,似乎还有许多星光,一眨一眨地在闪烁呢!
第一次知道星星的名字,是在家乡的庭院里,菜瓜花棚下,母亲的膝上。记忆中,月光像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幽凉;星光在微风拂动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稀疏的花叶,投在母亲的脸上、身上。回忆中,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
“妈妈,我要那星星,我要那星星玩。”
多少个夜晩,多少次的愿望,我指着那天上的星星向妈妈说。但妈妈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笑着说道:“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
今晚的星光还是昨夜的星光,星光明灭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由母亲的膝上爬下来,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学校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回家,常常已是黄昏,或者黑夜。一路上尽是不知名的树,和高过人头的蔗园;每到夏天的晚上,树丛间、蔗园里,都有萤火虫来往穿梭着。我第一次看到它,以为是星星,便放下书包,在树丛间、蔗园里,追呀追的,要抓一只萤火虫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已经抓到星星了。
但抓到萤火虫时,已经在树丛间迷了路,我找不到出口,怕了,便放声大哭。母亲和家里的人打着灯笼来找我,不知道是谁,找到我时,就是一巴掌,亏得母亲赶过来抱住我……
回到家时,我悄悄地跟母亲说:“妈妈,我抓到一颗星星了!”
拿给母亲看时,萤火虫已死在我捏紧的手里,母亲紧抱住我,没说什么。但我看到母亲含在眼内的泪光,那么晶莹,那么清澈,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
“妈妈,你的眼泪像星星哩!”
妈妈笑了,笑容渐渐扩大。我沐浴在微笑的旋涡里,忘了留住童年,也忘了留住母亲的青春。等到母亲的鬓丝渐渐变成银白,我才豁然惊觉,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1】作者用____________这件事串起了全文,并采用了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说明时光流逝的语句。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不曾褪色”是因为这件事刚刚发生。( )
(2)“我”非常喜欢星星,母亲也支持“我”去找星星。( )
【4】对文中画“﹏﹏﹏”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看到被“我”当作星星而紧捏在手中的萤火虫,想到她曾经说过的“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的话,非常感慨和激动,因此流了泪。
B.找到“我”时,有人打了“我”一巴掌,母亲赶过来抱住“我”,非常心疼,因此流了泪。
C.“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这句话与前面妈妈说的“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相照应。
【5】作者最后说“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雨下得很大。(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2)花儿开了。(用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生动)
(3)这支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改反问句)
(4)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
(5)难道他会从柴房搬来一窝兔子吗?(改陈述句)
(6)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地满红花红满地, 。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 风风雨雨,
山外白云, 池边绿树, 雨落溪边。
21、按要求写句子。
例如:
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在勇敢的考察队员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2、按要求写句子。
1.孙膑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改为第一人称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丽的桂林山水怎能不令人陶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她那乌黑的头发中已出现了几根白色的银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习作。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还领悟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把人物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请你借鉴这样的方法,选取家乡的一处美丽的地方及那里人们丰富生活的画面带着感情将它写出来。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