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湛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喜不自(  )

    A.赢,胜利,跟“败”“负”相对 B.优美的 C.能担任,能承受

    2妙算(  )

    A.时机,机会 B.心思,念头 C.计谋

    3诡计(  )

    A.主意,计谋 B.图谋,谋求 C.商议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yīng瓜()   寒) 华qiáo

    B.qìng) 满)   无yín)   污(diàn

    C.田(yún)   动(mén) 暖huo)   性(bǐng

  • 3、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后面词语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固

    B.旁李

    C.物莫能也 陷阱

    D.吾矛之 锐利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看拼音,写词语。

    1,诸葛亮 shén jī miào suàn__________,周瑜也比不上他。

    2.蜂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 yuán gǔn gǔn_________,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 yí dòng bú dòng_________了。

    3.教室里一片 xuān huá________,原来是同学们 cù yōng________着班主任讨论比赛规则。

  • 5、先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相关的练习。

    1.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个句子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第____个句子则表达了诗人的高洁志趣;第3个句子摘自毛泽东的__________,它是一首词,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是词的题目。

  • 6、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   )____(   )露____(   )____(   )

    ____(   )____(   )缝____(   )____(   )

  • 7、猜字谜。

    1.石头撑起一座山。 ________

    2.一撇挂在三字上,乍看只有寸把长。 ________

  • 8、补充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稚子弄冰》)

    (2)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村晚》)

    (3)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父亲》,完成短文后的题目。

    父亲

    父亲很小就远离家人到兰州煤矿里做工,我是在外公外婆和母亲的呵护下一点点长大的。我是那么快乐而满足,从来没觉得父亲不在身边有什么两样,有什么不妥。转眼,我6岁了,突然有一天我被告知是有父亲的,并且他要回家来了。

    还没等我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一个黑瘦矮小的男人出现在我视线里,甚至在我还没来得及想象我的父亲该是如何的高大魁梧,现实就已摆在眼前,想闭上眼睛拒绝一回也来不及了。比外婆还矮的父亲给我一个打击,我竟有些恨他,全然没有亲切的感觉。“爸爸”这两个字眼,我使用的频率极低,有这样一个父亲,不值得我引以为自豪。‖

    我渐渐“懂事”,每次与他上街,总是先“扫描”一下,看看四周有没有熟人。如果有,我立即跳下他的自行车,很要面子地自己朝前走,装作与他没有关系似的。他呢,也从来不追,更不问为什么,只是远远跟着,看着我“拙劣”的表演。‖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就在父亲接连地找到工作又接连地失去工作的喜喜忧忧中过去。我渐渐明白,兰州十几年的煤矿生活并没有给父亲留下什么,除了仅存的一份死力气。那些技巧性的、在办公桌上写写画画就能赚到钱的工作,注定与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无缘。

    在承受了别人的白眼和妻女疑惑的眼神后,父亲不声不响买回来一辆破三轮,埋头修理并重新油漆了一番,于是,父亲的“运输公司”草草开张了。尽管我在作文中歌颂过清洁工,赞美过搬运工,但那是没摊在我身上——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在骨子里,我对这种廉价劳动力的工作是有些轻视的。

    我毫不掩饰我的反感,但父亲对我的皱眉撅嘴视而不见,每天早早晚晚地把三轮车推进推出。‖

    渐渐地,我和母亲习惯了父亲每天在餐桌上讲蹬三轮时看到的新鲜事,沉闷的父亲竟也有这样绘声绘色的口才。我们也习惯了父亲每天清晨把三轮车“砰”地一声推出去,平平淡淡说一声“我出去了”的招呼。渐渐地,我对同学说起父亲的职业已不会脸红。父亲对他的工作是那么充满希望,甚至引以为荣。父亲在用他的踏实和诚实无声地告诉我:工作不分贵贱高低,只要你劳动,只要你尽力,就一定会有所得。‖

    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习惯缠着父亲撒娇,讨点零花钱,看父亲憨憨又得意地笑着:“拿去吧。”在不知不觉中,家里充满了和谐的笑声,我叫起父亲来声音那么清亮。

    若有一天,你和我一同上街,看到前面有个黑黑瘦瘦的男人挥汗如雨卖力地蹬三轮,听到我大声地叫“爸爸”后,你一定会看到掉转头的那一张满足而快乐的脸……‖

    1短文已经用“‖”划分成五个部分了。默读短文,然后在横线上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思考“我”对父亲的内心情感变化,然后按照变化的顺序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自豪

    3句子“每次与他上街,总是先‘扫描’一下”中的“扫描”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用横线画着的句子表达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短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这些语句。

     

  • 10、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脱  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呼  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本段选自课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里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我还知道书中有许多故事广为流传。如                           等。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反映出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时,到底想过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

    走进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一】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材料二】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材料三】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1】从材料一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指的“隔代教育”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无人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

    (2)留守儿童和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 )

    (3)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学习问题。( )

    (4)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 )

    【4】针对材料二的调查结果,请给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提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拟定两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标语。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与欣赏

    童年的烤地瓜

    ①走在大街上,每每听到小贩们叫卖烤地瓜的声音,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在秋天的田野里烤地瓜的情景便会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中。

    ②那时,村中很多农户家中养着三五只羊,除了上学外,放羊割草成了我们这帮小孩的主要任务。秋天,地瓜收获的季节,我和一帮小伙伴一边放羊一边找个地方烤地瓜吃,那是我童年里最快乐最解馋的时候。我们常把羊群放到田间的沟渠边,然后开始分工。先选一个人看管羊群,其余的小伙伴有的负责挖坑垒窑,有的拾柴烧火,有的到附近的地里“偷”地瓜。挖坑垒窑这可是个功夫活儿,在沟壑的边沿,挖个土坑,下面留一个烧火口,上面用土块垒起来,下面用大的土块,往上逐渐用小的土块,围拢成一个中空的圆锥体,没有经验的往往垒到一半就坍塌了,还要重新开始。每次挖坑垒窑的工作都是由年龄最大的雪宝负责,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座像模像样的土窑就垒好了。地瓜当然是就地取材,离谁家的地近就去谁家地里“偷”,时间长了,也就总结出一个经验:如果地瓜秧长得粗壮茂盛,而且根部的土被拱得裂开了,那么准会在下面挖出一个大的地瓜来。雪宝每次都告诉我们,挖地瓜的时候不能连根拔起,更不能把一棵瓜秧上的地瓜全部扒光,每棵挖一个后再用土埋上,这样不容易被人发现。

    ③土窑和地瓜备好后,我们这帮小伙伴围成圈,开始点火烧窑。先把拾来的干草点着,小心地把火吹旺,再用田间的玉米秸、干树枝烧。烧火时也要小心翼翼,唯恐上面的土块坍塌。红红的火烤着雪宝的脸,不一会儿工夫她就满头大汗了。野地里,火就着风势,越烧越旺,等到烧得垒在上面的土块大部分都变红就可以停火了。这时把坑里的灰烬扒出一些,将垒在上面的一小部分土块抖落到坑底,然后把地瓜一块一块地放到土坑里面,再把剩余的土块全部压在地瓜上面,用脚把烧红的土块踩碎,盖在地瓜上面。为了把热量封存好,还要把土坑封好,用手摸着哪儿热就往哪儿培土,直到摸不到热的土了,就算大功告成了。

    ④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我们各自放羊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有人说应该熟了。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小心扒开土与灰。嗬,一股甜甜的香味冲出来。这时,小伙伴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圆的,暗暗地咽着口水。选一个人拣出那些热气腾腾的地瓜,接着按照人数将地瓜平均分开。拿到地瓜后,每个人都边吹着热气,边从左手换到右手……把烫手的地瓜掰成两半,热气顿时冒出来,香气扑鼻。经不住诱惑的小伙伴把黄黄的地瓜瓤吃到嘴里,但不能着急,心急了不烫着也得噎着。有的一边吹着气,待热量散尽再慢慢享用。一阵狼吞虎咽后,地瓜全部吃完了,用黑黑的手掌顺手一抹嘴,瞬间成了花脸。你指着我乐,我指着你笑,脸不黑的,也要给他抹黑,嘻嘻哈哈地你追我打……待到日落西山,大家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嘴唇乌黑地赶着羊群回家,远处村落灯火渐起,不时传来吆喝孩子回家吃晚饭的声音。

    ⑤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怀念和小伙伴一起烤地瓜的童年时光。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地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稀客。在街头巷尾能见到卖烤地瓜的推车,烤地瓜已成为一种小吃。走在街头巷尾,在香味的诱惑下,我总情不自禁地要买两块烤地瓜,以表达自己对逝去的那段童年时光的美好追忆和对现在富足生活的珍惜。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呈现______      不由自主__________

    引诱______)   小心谨慎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挖坑垒窑→偷挖地瓜→_________→掩埋地瓜→扒出地瓜→_______→抹黑取乐

    3阅读第④段,请你找出写作者记忆中“烤地瓜”味道的句子,用“﹏﹏﹏”画出来。

    4用“  ”画出下面一段文字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这时把坑里的灰烬扒出一些,将垒在上面的一小部分土块抖落到坑底,然后把地瓜一块一块地放到土坑里面,再把剩余的土块全部压在地瓜上面,用脚把烧红的土块踩碎,盖在地瓜上面。

     

    5请你描写出你喜欢吃的一道美食,与大家分享。(用上适当的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丁雅诵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很久以前、在学生时代念过的诗,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被勾了出来。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1短文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请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中央电视台推出这档节目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两句带“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 14、快乐阅读

    长城砖(节选)

    “是的,是的!”一个尖嗓子的男孩兴奋地喊道,“我们的历史老师也说过,万里长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里程碑!”

    长城砖啊  我们看到了你  就仿佛看到了祖国 一对老华侨互相搀扶着走过来 热泪盈眶地说  你坚强  刚毅  庄重  包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你是世界上最光荣  最壮观  最可宝贵的砖啊!

    匣子里的长城砖,听着人们热烈的赞美,由惊讶而深思: “啊——我们往往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才妄自菲薄;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尊,才失去了尊严啊!”

    1给文中的第2节填上确切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软弱________ 随便________ 渺小________ 耻辱________

    3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 部,用笔画查字法共有 _____ 画。

    热泪盈眶 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文中用热泪盈眶一词是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长城砖听着人们的赞美,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 15、认真阅读下面三份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现在是信息社会,快速便捷的互联网将网络语言送进了我们的生活。“囧”“槑”等网络用语激活了沉睡在字典中的“死”字;“敲黑板”“开脑洞”等词语鲜活贴切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现象,充分体现了网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锦鲤”表达了人们收获好运气的喜悦;“亲情价”表现了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网络语言正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朝气蓬勃的语言文化现象。

    (材料二)

    网络语言发展迅速,在表述率性、直接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类似“菜鸟”“弱鸡”等不雅的词语。人们在交流中过度调侃(kǎn)、恶意羞辱,使得语言的纯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优良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位耄耋(mào dié)老人、一位公务员、一位银行职员,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语言并不仅仅是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语言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与美德的重要载体与直接表现。古人对贤者、长辈称“子”称“君”,近代以来我们称呼“先生”“您”。这不光是用语的文明礼貌,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人敬人高”,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作为礼仪之邦的子孙,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吗?我们呼吁:

    (材料三)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全世界目前存有7099种语言,然而97%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今年2月21日是第20个国际母语日,口号是:“尊重、守护每一种母语!”保护语言的同时,我们还要推动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我们深知保护母语,并不是闭关自守,墨守成规,语言自然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宽容与对话的基础上,接纳、吸收,不断继承与发展,帮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语言传统及其背后文化传统的认识,让我们的母语更好地传承下去!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与一个共同话题有关,这个话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表达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把(材料二)的结尾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网络语言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能够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条理清晰地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与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______

    (2)(许多人)紧紧围着。______

    (3)十分寂静。______

    (4)控制或驾驭时灵活自如,完全如意。______

    (5)高高地直立。______

    (6)横的和竖的交错在一起。______

    2对下面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A.这句话主要是说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B.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河道多。

    C.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3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告诉了我们“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4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加点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填写下面表格。想象还有哪些人也要坐小艇,选择一种人,写一写他们去干什么。

    不同的人

    坐小艇

    去干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发现小艇的动静和什么密切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将相和》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文中画出表示蔺相如动作的词语。

    【2】画线的句子说明秦王__________,因此蔺相如才敢假意撞璧。

    【3】把括号中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这个词是________

    【4】蔺相如要秦王举行一个隆重典礼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

    规则的美丽

    ①那是一个傍晩,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往南端的菲律普岛赶。菲律普岛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②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大赛。这消息让我们忧心忡忡。因为导游告诉我们,在我们到这企鹅岛前一个小时,这场大规模的摩托车比赛就要结束。我想: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辆汽车、摩托车往墨尔本方向开。这来路不是很宽敞,一定会塞车的。而真正可以看到企鹅归巢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如果因为塞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虽然时值傍晩,夕阳如血,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宽阔的海天之间,云彩无比地迷人,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欣赏或下车拍照。好像大家都在担心着冋一个问题:会不会塞车?会不会因此与美丽的企鹅失之交臂?

    ④担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离企鹅岛还有60公里时,大批的车辆从对面蜂拥而来。其中有汽车,还有无数辆摩托车。此时此刻,目之所及,从北往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何止千辆!我紧张地盯着对面开来的车辆,生怕他们有人“旁逸斜出”阻挡住我们前进的路。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对面行驶来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虽然速度缓慢,但是没有一辆车越过“中线”。我们的车子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这是一条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窗外有微风吹进来,赶走了我内心的焦躁;看着远方漂浮的美丽的云彩,我拿出相机,却把镜头先对准了路上排成长龙的车。

    ⑤这样的情景让我叹服,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洲最南端,没有警察维持秩序,也没有监控器监控,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这种“失衡的图景”在视觉上似乎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却从心里感受到了一种遵守规则的美丽。

    1联系第④段,解释“失衡的图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美丽的云彩”,第一次是为了对比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第二次是为了衬托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文题“规则的美丽”的?把你的感受或者认识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表格是记者对2018年我国某城市交通事故的统计:

    交通事故

    其中特大事故

    (死亡10人以上)

    造成特大事故的原因

    司机酒后驾车

    9起

    违反信号灯

    8起

    违规超车

    21起

    1230起

    41起

    超载

    3起

    阅读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至少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外阅读。

    密西西比河风光(节选)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树的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桐,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丛莽中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路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它们在树下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来回走动;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1根据意思填写文中出现的词语。

    (1)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_______

    (2)闪耀地发着光。_______

    2阅读短文内容,概括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不同。

    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话侧重的是   描写。

    A.动态 B.静态

    4短文中画“  ”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引出下文 C.总结上文

    5在短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改写句子。

    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饮酒作乐。我们天亮了回去。(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空中有一轮圆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在无名岛上种出了绿叶菜。(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我会习作。在写故事中成长。

    童年中,你们曾经欢笑过,也曾哭泣过;曾经开心过,也曾烦恼过。在童年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中,发生了形形色色有趣和难忘的事。请你从中选择一件来写(注意写出怎样有趣或者为什么难忘”)。可以运用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

    人生就像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珍贵的宝石;记忆如同汪洋大海,而童年是一朵最动人的浪花;生命犹如一棵大树,而童年是一片最美丽的绿叶;岁月像花园,而童年是一株最艳丽的鲜花……

     

    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